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是保障单位公益目标实现、提升公共服务效能的核心环节,其以“合规性、绩效性、安全性”为导向,区别于企业营利性目标,更强调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使用,随着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化,财务管理已从传统的“核算型”向“管理型”“战略型”转变,成为支撑单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石。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目标体系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目标并非单一维度,而是由合规、绩效、安全构成的有机整体,三者相互支撑、缺一不可。
合规性目标是底线要求,即严格遵守国家财经法律法规、财政纪律及行业财务制度,确保资金收支合法、合规、真实、准确,财政拨款资金需专款专用,不得挪用挤占;预算编制与执行需符合《预算法》及主管部门规定,杜绝“账外账”“小金库”等违规行为。
绩效性目标是核心导向,即在合规基础上追求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聚焦公益服务质量提升,这要求财务管理从“重投入”转向“重产出”,通过成本效益分析、绩效评价等手段,推动资源向关键业务、民生需求倾斜,实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医院需通过财务数据分析优化诊疗流程,降低患者就医成本;学校需通过预算管理保障教学质量投入,提升人才培养成效。
安全性目标是根本保障,即确保资产安全、资金安全及数据安全,事业单位资产多为国有资产,需规范采购、使用、处置全流程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资金管理需强化内控机制,防范财务风险;财务数据需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密存储,保障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涵盖预算、收支、资产、内控等多个维度,各环节紧密衔接,形成闭环管理体系。
(一)预算管理:资源配置的“总开关”
预算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核心,直接关系到公共资源的分配效率,其管理流程包括编制、执行、调整、决算四个阶段:
- 编制环节:需打破“基数+增长”的惯性思维,采用“零基预算+项目库”管理模式,结合单位战略规划、年度任务及存量资产情况,科学测算收支需求,重点项目需经过可行性论证、绩效目标审核,确保预算编制“有依据、有目标、有标准”。
- 执行环节:严格执行人大批准的预算,建立“预算-执行-监控”动态机制,对偏离目标的项目及时预警,杜绝无预算、超预算支出,财政拨款需按进度拨付,防止资金闲置或沉淀。
- 调整环节:因政策变化、突发事件确需调整预算的,需履行严格的审批程序,确保调整的必要性与合规性。
- 决算环节:全面反映年度预算执行结果,通过决算分析揭示收支差异原因,为下一年度预算编制提供参考。
(二)收支管理:资金流动的“监控器”
收入管理需规范来源渠道,明确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其他收入的核算范围,严禁违规收费、超标准收费,确保收入合法合规,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入需严格执行政府定价,杜绝“分解收费”“重复收费”。
支出管理需分类施策,严格区分人员经费、公用经费、项目支出:
- 人员经费(工资、津贴、社保等)按国家政策据实发放,不得擅自提高标准;
- 公用经费(办公费、差旅费、会议费等)需制定定额标准,推行“公务卡”结算,减少现金交易;
- 项目支出需按预算用途使用,专款专用,建立“事前有评估、事中有监控、事后有审计”的全流程监管。
(三)资产管理:公共资源的“守护者”
事业单位资产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其管理需聚焦“配置-使用-处置”全生命周期:
- 配置环节:结合资产存量与需求,通过预算编制控制资产采购规模,避免重复购置、闲置浪费,大型设备、贵重资产需履行政府采购程序,确保采购透明。
- 使用环节:建立资产台账,落实“专人管理、责任到人”,定期盘点清查,确保账实相符,推动资产共享共用,例如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向社会开放,提高使用效率。
- 处置环节:报废、转让、捐赠资产需严格审批,通过产权交易机构公开处置,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四)内部控制:风险防范的“防火墙”
事业单位内控需覆盖预算、收支、资产、采购等关键业务,重点防范“财务舞弊”“决策失误”“效率低下”等风险:
- 不相容岗位分离:例如出纳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采购需求提出与审批岗位分离;
- 授权审批控制:明确各层级审批权限,重大经济事项(如大额资金支付、资产处置)需集体决策;
- 预算控制:以预算约束支出,无预算不支出;
- 内部审计:建立常态化内部审计机制,对财务收支、内控有效性进行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并整改。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难点与优化路径
当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仍面临预算科学性不足、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资产效率偏低、内控执行不到位等难点,需通过系统性改革破解:
(一)难点分析
- 预算编制“重形式、轻实质”:部分单位预算编制依赖历史数据,缺乏对业务需求的深入调研,导致预算与实际执行脱节,资金闲置或短缺并存。
- 绩效评价“重指标、轻结果”:绩效指标设置过于量化(如“完成任务项数”),忽视社会效益、服务质量等定性指标,评价结果与预算分配未有效挂钩,“花钱买效益”导向不突出。
- 资产管理“重购置、轻管理”:资产台账更新不及时,账实不符问题普遍;部分单位为追求“政绩”盲目购置设备,使用率不足30%,造成资源浪费。
- 内控执行“重制度、轻落地”:内控制度停留在“纸上文件”,缺乏有效的监督与问责机制,一支笔”审批现象依然存在,权力制衡失效。
(二)优化路径
- 深化预算绩效管理:建立“预算编制-执行-监督-评价”闭环体系,将绩效目标嵌入预算编制,引入成本效益分析、第三方评价,推动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干部考核挂钩。
- 加强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资产动态数据库,实现“一物一码”管理;推行资产共享平台,跨部门、跨单位调剂闲置资产,提高配置效率。
- 健全内控与监督机制:强化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的协同,推动业财融合;引入外部审计、社会监督,对重大财务事项公开透明,防范“暗箱操作”。
- 推进财务数字化转型:建设“智慧财务”系统,实现预算、核算、报销、资产管理一体化,通过大数据分析实时监控财务风险,提升管理效率。
相关问答FAQs
Q1:事业单位预算编制中常见的“基数+增长”模式有哪些弊端?如何改进?
A:弊端包括:①固化支出结构,导致“基数高”的部门持续获得更多资金,新兴业务难以保障;②缺乏绩效导向,资金使用效率低下;③难以适应政策变化(如新增民生任务),预算灵活性不足。
改进措施:①推行零基预算,取消“基数依赖”,根据年度实际需求编制预算;②建立项目库,对项目实行“入库评审-排序-滚动管理”,优先保障重点、高效项目;③引入绩效目标前置,未设定绩效目标的项目不予安排预算。
Q2:事业单位如何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财务监督?
A:可通过以下方式:①建设一体化财务信息平台,整合预算、核算、报销、资产等模块,实现数据实时共享与自动校验,减少人工操作风险;②设置智能监控规则,超预算支出自动拦截”“大额资金支付异常预警”,及时发现违规行为;③推行财务数据公开,通过单位官网、政务服务平台向社会公开预决算信息、重点项目绩效情况,接受社会监督,提升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