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事业单位综合写作是选拔具备政策理解能力、实践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人才的重要环节,其核心在于考察考生能否立足山东实际,围绕中心工作,运用规范、清晰、有力的文字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这类写作通常以给定材料为基础,要求考生结合山东省发展战略、民生需求、基层治理等现实议题,形成观点鲜明、逻辑严密、内容充实的文章,既体现政治站位,又彰显实践导向。
综合写作的核心要求
山东事业单位综合写作需紧扣“政治性、实践性、逻辑性、规范性”四大原则,政治性要求考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及山东省“走在前、开新局”的使命任务,确保文章立场坚定、方向正确;实践性强调立足山东发展实际,如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海洋强省建设等战略部署,避免空泛议论;逻辑性需注重结构层次,从问题表象到深层原因,再到对策建议,形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完整闭环;规范性则要求语言庄重准确,符合公文写作特点,避免口语化、随意化表达。
常见题型与应对策略
根据近年考试趋势,山东事业单位综合写作主要涵盖三类题型,各有侧重,需针对性应对:
题型类别 | 考查重点 | 写作框架 | 示例关键词 |
---|---|---|---|
对策建议类 | 分析问题成因,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 | 现状描述—问题梳理—原因剖析—对策建议(分点细化) | 基层治理、民生服务、营商环境、乡村振兴 |
观点论述类 | 对特定政策、现象或观点进行阐释与论证 | 提出总论点—分论点(理论+案例+数据)—归纳升华 | 新旧动能转换、文化自信、高质量发展 |
公文写作类 | 按特定文体(如通知、报告、倡议书等)撰写文稿 | 标题—主送机关—正文(背景+主体+—落款 | 工作方案、调研报告、公开信、整改通知 |
若以“山东乡村振兴中的文化赋能”为题,对策建议类文章可先描述山东乡村文化资源丰富的现状,再指出“重经济轻文化”“传承创新不足”等问题,分析原因(如资金短缺、人才匮乏、机制不健全),最后从“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如儒家文化、非遗技艺)、推动文旅融合(如‘好客乡村’品牌)、培育文化主体(返乡青年、乡贤能人)”等方面提出对策,结合淄博“烧烤出圈”背后的文化营销、曲阜“儒家文化+乡村旅游”等案例,增强说服力。
写作技巧与山东实践结合
-
审题立意:锚定山东发展“关键词”
材料分析中需重点关注山东省“十四五”规划、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高频词,如“绿色低碳”“数字经济”“共同富裕”“海洋强省”等,若材料提及县域经济发展,可结合山东“突破菏泽、鲁西崛起”战略,立意“以特色产业激活县域经济‘一池春水’”,体现对地方政策的精准把握。 -
结构搭建:逻辑层次清晰化
采用“总—分—总”结构,开头简明点题(如“乡村振兴是山东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文化振兴是灵魂所在”),主体部分分3-4个分论点,每个分论点采用“理论阐释+山东案例+数据支撑”的论证方式,分论点“文化赋能需激活‘沉睡’资源”,可引用山东非遗普查数据显示“全省非遗项目达2.8万项”,再以潍坊风筝、淄博陶瓷为例,说明如何通过创意设计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
语言表达:兼顾规范性与生动性
公文语言需准确严谨(如“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系统思维”),同时可适当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增强感染力。“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既体现政策高度,又贴近群众认知。 -
案例运用:突出山东特色素材
优先选用省内典型案例,如济南“科创济南”建设推动产业升级、青岛“海洋攻势”引领蓝色经济、临沂“电商+直播”助力农产品上行等,避免使用泛泛而谈的外地案例,数据上可引用山东省统计局信息,如“2023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万元,增速连续多年高于城镇居民”,增强文章真实性和说服力。
注意事项
写作中需避免“假大空”,对策建议要具体可行,如针对“农村养老服务”问题,不能只说“加强投入”,而应细化“推广‘村级互助+乡镇托管’模式,建立以村为单位、财政补贴为主的养老服务站”,要控制字数,通常要求800-1200字,需合理分配各部分篇幅,重点放在问题分析和对策建议上。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如何在综合写作中快速识别材料中的山东地域元素?
解答:首先关注材料中的地名(如济南、青岛、烟台等市,或菏泽、临沂等鲁西地区)、政策名称(如“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特色产业(如寿光蔬菜、烟台苹果、东阿阿胶)及民生热点(如“全省通办”政务服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结合山东省情常识,如作为农业大省、“儒家文化发源地”“海洋经济大省”等标签,快速判断材料与山东发展战略的关联点,确保立意不偏离地方实际。
问题2:公文写作类题目如何体现“山东特色”?
解答:公文写作需在内容上融入山东实践,如撰写“关于推动全省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可在“主要任务”部分加入“依托泰山、崂山、曲阜‘三孔’等核心资源,打造‘好客山东·乡村记忆’精品线路”;在“保障措施”中提及“设立省级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对入选‘齐鲁样板’示范村的给予重点扶持”,语言风格可适当体现山东文化底蕴,如引用“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等儒家思想,增强政策的人文关怀和地域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