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事业单位综合写作是笔试中的重要科目,主要考查考生的文字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政策理解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考试中,通常以给定材料为基础,要求考生根据要求撰写一篇800-1200字的文章,文体涵盖议论文、策论文、公文(如通知、报告、倡议书等)或应用文(如演讲稿、公开信等),其命题特点紧密围绕国家大政方针和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注重考查考生对基层工作、民生问题、政策落实等内容的理解深度。
综合写作的核心能力要求
- 材料分析与提炼能力:考试给定材料往往涉及社会热点、政策文件、案例数据等,考生需快速阅读并准确提炼核心观点、问题症结、对策方向,避免脱离材料空谈理论。
- 立意与结构构建能力:需结合材料主旨和题目要求,确立明确、深刻的中心论点,并搭建“总-分-总”或“引论-本论-的逻辑结构,确保层次清晰、论证充分。
- 政策理论与实际结合能力:考生需熟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报告及山东省“十四五”规划、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将政策理论与基层实际案例结合,增强文章针对性和说服力。
- 语言表达与规范书写能力:语言需正式、准确、简洁,避免口语化;公文写作需严格遵循格式规范(如标题、主送机关、正文、落款等);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综合写作题型分类与应对策略
为更直观展示不同题型的特点及应对方法,可参考以下表格:
题型分类 | 常见形式 | 核心要求 | 注意事项 |
---|---|---|---|
材料作文 | 给定社会热点、政策背景材料,要求自选角度写议论文/策论文。 | 立意贴合材料主旨,观点明确,论据充分(结合政策、案例、数据),结构完整。 | 避免脱离材料过度引申;需明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逻辑链条。 |
公文写作 | 撰写通知、报告、倡议书、公开信等,通常有明确的发文对象和目的。 | 格式规范(如标题居中、主送机关顶格、正文首行缩进、落款右对齐),语言庄重,内容符合发文机关职责。 | 区分上行文(报告、请示)与下行文(通知、批复)的语气;避免使用模糊表述(如“大概”“可能”)。 |
应用文写作 | 演讲稿、宣传稿、工作归纳、调研报告等,侧重实用场景。 | 体现文体特点(如演讲稿需有感染力,调研报告需数据支撑),目标读者明确,内容务实。 | 演讲稿需开头问候、结尾号召;宣传稿需语言生动,突出亮点;工作归纳需分点阐述成绩与不足。 |
备考与作答注意事项
- 积累政策与素材:重点关注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走在前、开新局”战略部署、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如寿光蔬菜、兰陵代村)、海洋经济发展等内容,积累权威表述和鲜活案例。
- 强化审题训练:仔细阅读题目要求,明确文体、字数、核心任务(如“提出对策”“分析意义”),避免因审题偏差导致立意错误。
- 注重结构逻辑:开头可引出材料问题或政策背景,点明中心论点;主体部分分论点需并列或递进,每个分论点配1-2个论据(政策理论+实例数据);结尾归纳升华,呼应开头或提出展望。
- 避免常见误区:
- 脱离材料:所有观点和论据需源于材料,即使结合外部知识也需以材料为出发点;
- 观点偏颇:辩证分析问题,避免绝对化表述(如“彻底解决”“完全否定”);
- 语言冗余:用简洁语言表达核心意思,避免空话、套话(如“众所周知”“)。
山东事业单位综合写作是对综合能力的全面考查,考生需在备考中夯实理论基础、积累素材、强化训练,掌握不同题型的作答方法,同时关注山东省发展实际,做到“理论有高度、内容有深度、对策有力度”,通过模拟练习提升审题、构思、书写能力,才能在考试中从容应对,取得理想成绩。
相关问答FAQs
Q1:综合写作中如何快速从给定材料中提炼核心立意?
A1:提炼核心立意需“三步走”:通读材料,标注高频词、高频话题(如“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明确材料主题;分析材料中的矛盾点或问题(如“农村人才流失”“政策落实难”),找出材料隐含的价值导向(如“需加强人才引进”“需完善监督机制”);结合题目要求(如“围绕‘乡村振兴’写一篇策论文”),将主题、问题、对策整合为明确论点,确保立意既贴合材料又符合题目指令。
Q2:公文写作中容易忽略的格式细节有哪些?
A2:公文写作需特别注意以下格式细节:①标题需居中,一般由“发文机关+事由+文种”组成(如“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②主送机关顶格写,后加冒号;③正文首行缩进2字符,段落分明;④附件说明在正文下空1行左空2字标注“附件:”,后加冒号及附件名称;⑤落款分两行,右空4字写发文机关全称,下一行写成文日期(阿拉伯数字,如“2023年10月1日”);⑥上行文(如报告)需标注签发人姓名和位置,语言需避免抒情、夸张,使用“应”“须”“严禁”等规范表述,确保公文的权威性和严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