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发展通常划分为哪三个关键阶段?各自的核心任务与目标是什么?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2 分钟
位置: 首页 人力资源 正文

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与企业管理的演进紧密相连,随着经济形态、技术水平和组织理念的变化,其职能定位、管理方式和价值贡献经历了深刻的变革,纵观其发展历程,可大致划分为三个具有鲜明特征的阶段:人事管理阶段、人力资源管理阶段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阶段,每个阶段都反映了特定时代背景下,组织对“人”的认知和管理逻辑的升级。

人力资源的三个阶段

人事管理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70年代):成本控制与事务执行

这一阶段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雏形,诞生于工业革命后期,伴随大规模工厂化生产的兴起而发展,当时企业管理的核心是“效率优先”,通过标准化分工和层级控制提升产出,人力资源职能尚未独立,多依附于行政或财务部门,被称为“人事部”或“劳工部”。

核心思想:将人视为与机器、原材料类似的“生产成本”,管理的首要目标是控制人工成本、保障劳动力稳定,而非激发人的潜能,员工被定义为“执行者”,只需完成既定任务,无需参与决策或创新。

主要职能:聚焦基础事务性工作,包括招聘录用(满足岗位基本需求)、薪酬发放(计时/计件工资)、考勤管理、档案记录、劳资纠纷处理(以规避法律风险为主),职能设计以“被动响应”为特征,例如员工离职后才补充招聘,生产任务变化后才调整人员配置。

管理方式:强调“控制与服从”,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层级指令和监督机制约束员工行为,管理工具单一,依赖手工台账和经验判断,缺乏系统性的数据分析,福特汽车早期的人事管理核心是“流水线工人的效率管控”,通过标准化动作和时间定额确保生产节奏,员工的个性化需求被忽视。

代表理论: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是这一阶段的基石,其“时间-动作研究”将工人操作分解为标准化单元,强调“管得严、罚得狠”以提升效率;工业心理学的研究开始关注疲劳、单调对员工的影响,但尚未形成系统的管理方法。

人力资源管理阶段(20世纪70-80年代-20世纪90年代末):资源开发与系统管理

20世纪70年代后,全球经济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企业竞争加剧,技术迭代加速,单纯依靠成本控制已难以维持优势,行为科学理论(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的兴起,使企业开始关注员工的“心理需求”和“社会属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位从“成本控制”转向“资源开发”。

核心思想:将人视为“可增值的资源”,而非单纯成本,管理的核心是通过系统性的开发、激励和保留,释放员工潜能,实现“人岗匹配”与“组织需求”的动态平衡,员工从“执行者”转变为“需要被赋能的参与者”。

人力资源的三个阶段

主要职能:从事务性工作扩展为六大模块:招聘与配置(吸引多元化人才)、培训与开发(提升技能与能力)、绩效管理(目标设定与结果评估)、薪酬福利(激励与保障)、员工关系(沟通与文化建设)、人力资源规划(基于战略需求的长期配置),职能设计以“主动规划”为特征,例如通过年度培训计划提升员工能力,通过绩效面谈反馈改进方向。

管理方式:强调“系统性与人性化”,通过制度设计激发员工积极性,管理工具升级,人力资源信息系统(HRIS)开始应用,实现数据化基础管理(如薪酬核算、档案电子化);员工满意度调查、职业生涯规划等工具引入,关注员工体验,IBM在这一阶段建立了完善的“培训-绩效-薪酬”联动机制,通过“双通道职业发展体系”(管理通道与专业通道)保留核心技术人才。

代表理论:麦格雷戈的“Y理论”提出“员工愿意承担责任、具有创造力”,为“授权赋能”提供理论支撑;舒斯特的“人力资源模型”强调“通过员工参与提升组织效能”,推动人力资源部门从“行政支持”向“专业顾问”转型。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阶段(21世纪初至今):战略协同与价值创造

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成为主导,创新、人才、数据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如全球化、技术颠覆、疫情冲击)要求企业快速响应,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位进一步升级为“战略伙伴”,直接参与企业价值创造。

核心思想:将人视为“战略资本”,即能够驱动组织持续增长的核心资产,管理的核心是通过人力资本的增值,支撑企业战略落地,构建“难以模仿的竞争优势”,员工从“参与者”转变为“价值共创者”,需与组织共同成长、适应变化。

主要职能:聚焦“战略价值”,核心包括:人才管理(吸引、发展、保留关键人才)、组织发展(优化组织结构、提升组织能力)、文化塑造(构建使命驱动的价值观)、领导力建设(培养未来领导者)、数字化转型(HR科技赋能),职能设计以“战略协同”为特征,例如企业制定数字化转型战略时,HR需同步规划“数字化人才储备”和“员工技能转型计划”。

管理方式:强调“数据驱动与敏捷迭代”,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人才趋势(如离职风险、技能缺口),利用AI、云计算等工具提升管理效率(如AI招聘、智能绩效反馈)。“员工体验”成为核心指标,从“入职-在职-离职”全流程设计提升敬业度与归属感,谷歌通过“氧气计划”持续管理领导者行为,用“亚里士多德计划”研究高效团队的特征(心理安全感),将文化转化为生产力。

人力资源的三个阶段

代表理论:资源基础观(RBV)提出“人力资本是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尤里奇提出“HR三支柱模型”(HRBP、COE、SSC),推动HR职能从“职能导向”转向“业务导向”,让HR深入业务场景,解决实际问题。

三个阶段关键特征对比

维度 人事管理阶段 人力资源管理阶段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阶段
时间跨度 20世纪初-70年代 70-80年代-90年代末 21世纪初至今
核心定位 成本控制 资源开发 战略资本
管理目标 保障劳动力供给,降低成本 吸引、保留、开发人力资源 驱动战略实现,构建核心竞争力
主要职能 招聘、薪酬、考勤等事务 六大模块系统化管理 人才管理、组织发展、文化塑造等
管理方式 控制与服从,经验判断 系统规划,制度激励 数据驱动,敏捷迭代,员工体验
代表理论 科学管理理论 Y理论、人力资源模型 资源基础观、HR三支柱模型

三个阶段的演进本质上是组织对“人”的认知从“成本”到“资源”再到“资本”的转变,也是人力资源部门从“事务中心”到“专业中心”再到“战略中心”的升级,随着技术迭代和商业环境变化,人力资源管理正朝着更加智能化、个性化和生态化的方向发展,但其核心始终围绕“人”的价值创造,助力组织在不确定性中实现可持续成长。

FAQs

问:如何区分人事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阶段?
答:核心区别在于对“人”的定位和管理逻辑:人事管理将人视为“成本”,以事务性操作为主,目标是控制成本、保障供给;人力资源管理将人视为“资源”,以系统开发为主,目标是激发潜能、提升绩效,职能上,人事管理聚焦基础事务(如招聘、薪酬),人力资源管理扩展到培训、绩效等模块,并开始关注员工需求和发展;管理方式上,前者强调“控制”,后者强调“激励与规划”。

问: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阶段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差异是什么?
答:差异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战略协同度,传统HR是职能导向,支持业务但不参与战略,战略HR是战略导向,从业务源头规划人力资本,驱动战略落地;二是价值定位,传统HR以“效率”为核心,关注流程优化,战略HR以“价值”为核心,通过人才管理、文化塑造构建核心竞争力;三是管理方式,传统HR依赖经验和制度,战略HR强调数据驱动和员工体验,利用数字化工具提升决策精准性和员工满意度。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惠州人力资源管理师证书报考需满足哪些条件及发展前景如何呢?
« 上一篇 09-18
事业单位文书日常工作具体包含哪些事务及能力要求?
下一篇 » 09-18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作者信息

热门文章

1
系统获取,无需修改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