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作为山东省重要的工业城市和区域医疗中心,卫生人力资源是支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近年来,淄博市围绕“健康淄博”建设目标,持续加大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在总量增长、结构优化、能力提升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些结构性矛盾和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卫生人力资源总量与规模
截至近年,淄博市卫生人力资源总量稳步增长,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含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等)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突破4.5万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3.2人,注册护士数达3.8人,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省内青岛、济南等城市相比仍有差距,公立医院作为卫生人才的主要载体,集中了全市60%以上的高级职称人员和70%以上的硕士以上学历人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则呈现“总量不足、稳定性弱”的特点。
卫生人力资源结构分析
(一)年龄结构
卫生技术人员队伍以中青年为主体,梯队逐步优化,35岁以下人员占比约35%,36-45岁占比40%,46-55岁占比20%,56岁以上占比5%,高级职称人员主要集中在46-55岁年龄段,占比达45%,而35岁以下青年人才中高级职称占比不足5%,存在“青黄不接”风险。
(二)学历结构
学历层次持续提升,但高学历人才占比仍偏低,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约45%,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8%,博士学历占比不足1%;大专及以下学历人员占比55%,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大专及以下学历人员占比高达70%,难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健康需求。
(三)职称结构
职称结构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特点,中级职称人员占比45%,初级职称占比35%,高级职称占比20%,高级职称人员主要集中在三级医院,基层高级职称占比不足5%,人才“头重脚轻”现象明显。
(四)专业结构
专业分布不均衡,护理、临床医学等传统专业人才相对充足,而公共卫生、儿科、精神科、老年医学等紧缺型人才缺口较大,公共卫生人员占比仅6%,每万人口公共卫生执业(助理)医师数不足3人,难以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慢性病防控需求;儿科、精神科医师占比分别不足2%和1%,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矛盾突出。
表:淄博市卫生人力资源结构分析(截至近年)
| 类别 | 细分项目 | 占比(%) |
|--------------|------------------------|-----------|
| 年龄结构 | 35岁以下 | 35 |
| | 36-45岁 | 40 |
| | 46-55岁 | 20 |
| | 56岁以上 | 5 |
| 学历结构 | 本科及以上 | 45 |
| | 大专及以下 | 55 |
| 职称结构 | 高级职称 | 20 |
| | 中级职称 | 45 |
| | 初级职称 | 35 |
| 专业结构 | 临床医学 | 30 |
| | 护理学 | 35 |
|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6 |
| | 儿科学、精神科等紧缺专业 | 3 |
卫生人力资源配置与区域分布
淄博市卫生人力资源呈现“城区集中、县域薄弱、基层不足”的分布特征,主城区(张店、淄川、周村、博山)集中了全市70%的三级医院和高级职称人才,每千人口卫技数达6.5人;而县域(桓台、高青、沂源)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吸引力较弱,每千人口卫技数仅为4.2人,基层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普遍存在“招不到、留不住”问题,偏远地区村医老龄化严重,60岁以上村医占比达40%,后继乏人。
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
(一)主要问题
- 总量与结构矛盾突出:虽然总量增长较快,但高层次人才、紧缺专业人才和基层人才严重不足,难以适应分级诊疗和健康老龄化需求。
- 人才发展环境待优化:基层薪酬待遇低、职业发展空间有限,高层次人才在科研平台、子女教育等方面缺乏竞争力,导致人才流失率较高。
- 区域与城乡差距明显:优质资源过度集中于城区,县域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引育留用”机制不健全,服务能力薄弱。
(二)对策建议
-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强与高校合作,定向培养基层全科医生、公共卫生和儿科等紧缺人才;实施“青年卫生人才提升计划”,支持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 优化人才引进政策:对高层次人才给予安家补贴、科研经费支持,解决编制、子女入学等问题;推行“县管乡用”“乡聘村用”模式,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
- 完善激励保障机制:提高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薪酬待遇,落实职称评聘“定向评价、定向使用”政策,增强岗位吸引力。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淄博市在吸引和留住高层次卫生人才方面有哪些具体措施?
解答:淄博市出台“人才新政23条”,对引进的高层次卫生人才给予最高50万元安家补贴、30万元科研经费;建设“淄博医学科学人才港”,搭建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实施“人才绿卡”制度,解决人才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问题,2022年以来已引进博士以上高层次卫生人才120余人。
问题2:如何缓解基层卫生人力资源短缺问题?
解答:通过“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模式,每年为基层培养100名全科医生;推行“公益一类保障、公益二类绩效”的基层薪酬制度,将基层工资水平与当地事业单位平均工资水平挂钩,并给予偏远地区岗位津贴;实施“基层卫生人才能力提升培训项目”,每年培训乡村医生2000人次,支持基层医务人员到三级医院进修学习,提升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