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职能,其改革发展始终与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紧密相连,近年来,随着“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事业单位在分类改革、人事管理、服务效能等方面推出一系列新政策,持续推动公共服务供给提质增效,成为时政关注的焦点。
在分类改革深化方面,2023年《关于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事业单位需强化公益属性,优化资源配置,根据社会功能,事业单位划分为公益一类、公益二类和公益三类,其中公益一类承担基本公益服务,如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等,由财政全额保障,重点强化基础性、兜底性服务;公益二类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如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实行财政差额补助,鼓励通过社会服务获取收入,激发内生动力;公益三类则逐步推向市场,实行企业化管理,如职业培训、文化体育等领域的服务机构,通过市场化运营提升服务效率,以某省为例,通过整合分散的检验检测机构,组建公益二类产业技术研究院,既避免了重复建设,又促进了产学研融合,年服务企业超千家,带动地方经济增长显著。
人事制度改革是事业单位激活活力的关键,2024年,人社部印发《关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工作的指导意见》,突出“以实绩为导向”的考核机制,将服务对象满意度、创新成果等纳入考核指标,打破“大锅饭”模式。“县管乡用”“岗编分离”等试点在全国推开:在基层教育、医疗领域,由县级统一管理编制、乡镇负责使用,解决基层人才“引不进、留不住”问题;在科研院所,允许保留编制的人员到企业兼职创业,编制与岗位分离,促进人才双向流动,某市疾控中心实行“岗编分离”后,5名科研人员带编到生物技术企业攻关,成功研发2项新型检测技术,既提升了事业单位创新能力,又服务了产业发展。
服务效能提升方面,事业单位积极响应“数字政府”建设,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2023年以来,全国超80%的事业单位实现“一窗受理、集成服务”,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覆盖社保、医保等高频领域,群众办事平均跑动次数减少60%,教育领域,“智慧校园”建设让优质资源下沉,偏远地区学校通过专递课堂共享名校课程;医疗领域,“健康云”平台整合电子病历、预约挂号等服务,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某省政务服务中心数据显示,通过“跨省通办”服务,异地办理社保转移业务从原先的15个工作日压缩至3个工作日,群众满意度达98%。
数字化转型成为事业单位发展的新引擎,科技、文化等领域事业单位加快数据共享和平台建设,如国家图书馆推出“中华古籍资源库”,在线古籍文献超10万部,年访问量突破亿次;各地气象部门依托大数据平台,实现精准到乡镇的天气预报,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支撑,事业单位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持续强化,2024年《事业单位数据安全管理办法》出台,明确数据分类分级管理要求,保障公共服务数据安全。
事业单位时政的最新动向,始终围绕“人民至上”的理念,通过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通过创新提升服务能力,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随着公益服务供给体系不断完善,事业单位将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FAQs
问: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后,公益一类和公益二类在经费保障和职能定位上有何核心区别?
答:核心区别在于职能定位和经费保障方式,公益一类承担基本公益服务,如义务教育、基础科研等,职能具有基础性、普惠性,经费由财政全额保障,不得从事经营活动;公益二类承担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公益服务,如高等教育、应用型科研等,职能兼具公益性和市场性,经费实行财政差额补助,允许通过合规服务获取收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问:事业单位“岗编分离”改革如何解决人员流动难题?对个人和单位分别有何影响?
答:“岗编分离”指在保留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的前提下,允许编制与岗位分离,人员可根据需要在事业单位、企业、社会组织间流动,对个人而言,拓宽了职业发展空间,可兼职创业或参与市场化项目,增加收入来源;对单位而言,盘活了编制资源,避免了“有编不用”或“无编难招”的困境,同时通过柔性引才提升了创新能力,如科研院所可保留编制吸引高端人才,同时允许人员到企业转化成果,实现产学研高效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