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档案事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的支撑与保障,作为记录城市历史、服务社会民生的重要部门,档案系统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档案资源的保管利用效能和服务水平,近年来,连云港市档案部门在人力资源建设方面持续发力,通过优化结构、完善机制、强化培养,逐步构建起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档案人才队伍。
从队伍现状来看,连云港市档案系统人力资源呈现“规模稳步扩大、结构持续优化”的特点,截至2023年,全市档案系统专职人员共计320人,其中市本级85人,县区级235人,年龄结构上,31-45岁人员占比达45%,成为中坚力量;46-55岁占比30%,经验丰富;30岁以下及56岁以上分别占比15%和10%,梯队建设初具雏形,学历层次方面,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62%,较2018年提升18个百分点,其中档案学、历史学、图书情报学等专业背景人员占比55%,专业对口率显著提高,职称结构上,具有高级职称人员28人(占比8.8%),中级职称136人(占比42.5%),初级职称及以下156人(占比48.7%),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逐步壮大,具体分布如下表所示:
类别 | 细分项 | 人数(人) | 占比(%) |
---|---|---|---|
年龄结构 | 30岁及以下 | 48 | 0 |
31-45岁 | 144 | 0 | |
46-55岁 | 96 | 0 | |
56岁及以上 | 32 | 0 | |
学历结构 | 研究生及以上 | 32 | 0 |
本科 | 166 | 9 | |
大专及以下 | 122 | 1 | |
专业背景 | 档案学、历史学等相关专业 | 176 | 0 |
其他专业 | 144 | 0 | |
职称结构 | 高级职称 | 28 | 8 |
中级职称 | 136 | 5 | |
初级职称及以下 | 156 | 7 |
在管理机制方面,连云港市档案局(馆)建立了“引、育、用、留”全链条人才发展体系,招聘环节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近五年通过公开招聘引进档案数字化、信息技术等专业人才42人,优化了队伍专业结构,培养环节实施“青蓝工程”,由资深业务骨干与新入职人员结对传帮带,年均开展档案业务培训、技能竞赛等活动12场,覆盖人员超500人次;与高校合作建立“档案人才实践基地”,选派骨干人员参与重大项目编研,提升专业素养,考核环节将档案数字化加工、编研成果、服务质量等纳入绩效考核,与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直接挂钩,激发队伍活力,激励方面设立“档案创新奖”,对在技术应用、服务模式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团队和个人给予表彰,营造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当前,连云港档案人力资源建设仍面临一些挑战:一是基层档案力量薄弱,部分县区、乡镇档案部门存在“一人多岗”、专业能力不足的问题;二是复合型人才短缺,既懂档案业务又掌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跨界人才占比不足10%;三是职业发展通道有待拓宽,高层次人才引育留用机制需进一步健全,连云港市将重点实施“档案人才赋能计划”,通过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建立分层分类培训体系、推动“档案+科技”融合创新等举措,持续提升人力资源质量,为新时代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FAQs
Q1:连云港档案系统在人力资源建设中有哪些特色举措?
A1:连云港档案系统特色举措包括:一是实施“青蓝工程”,通过“师徒结对”实现经验传承;二是建立“档案人才实践基地”,与高校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三是设立“档案创新奖”,激励业务创新与服务优化;四是开展分层分类培训,年均举办档案数字化、编研技能等专题培训12场以上,覆盖全员。
Q2:档案人才数字化转型需要具备哪些核心能力?
A2:档案人才数字化转型需具备四大核心能力:一是扎实的档案学专业基础,掌握档案整理、鉴定、编研等传统业务技能;二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熟练操作档案管理系统、数字化加工工具及数据安全防护技术;三是数据管理与分析能力,能够对档案数据进行挖掘、关联分析,支撑决策服务;四是跨学科协作能力,与信息技术部门、科研机构等协同推进“智慧档案”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