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人力资源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3 分钟
位置: 首页 人力资源 正文

西北大学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和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始终将人力资源作为支撑学校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通过构建科学、高效、人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为“双一流”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以“人才强校”为主线,聚焦“引才、育才、用才、留才”全链条,形成了涵盖组织架构优化、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发展体系、激励保障机制及数字化转型的立体化格局。

西北大学人力资源

组织架构与职能定位:明确管理责任,提升服务效能

西北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实行“学校—院系”两级管理,学校人力资源部统筹全校人力资源工作,各院系设立人事专岗负责具体事务,人力资源部下设人才引进科、师资培训科、薪酬福利科、绩效考核科、人事档案科等科室,形成分工明确、协同高效的组织架构。

部门名称 主要职能
人才引进科 制定人才引进规划,组织实施高层次人才招聘(含长江学者、杰青等),办理引进手续及政策落实
师资培训科 负责教师岗前培训、教学能力提升项目、学术交流计划,运营教师发展中心
薪酬福利科 设计薪酬体系,核算发放工资福利,管理社保公积金、住房补贴等
绩效考核科 制定绩效考核办法,组织实施年度考核,结果应用于晋升、分配、评优等
人事档案科 管理教职工人事档案,负责信息统计、职称评审材料审核及档案转递

这种架构既保证了政策的统一性,又赋予院系一定自主权,能够结合学科特点灵活开展人才工作。

人才队伍建设:分层分类引育,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西北大学坚持“引育并举、以用为本”原则,构建多层次人才队伍体系,截至2023年,学校有专任教师22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5人,双聘院士10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高层次人才200余人,博士学位教师占比达68.2%,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

高层次人才引育

学校实施“顶尖人才引领计划”“翱翔学者计划”等专项,面向全球引进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对顶尖人才,提供最高50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300万元安家费及专属科研团队支持;对青年学者(如35岁以下优秀博士),通过“翱翔青年学者计划”给予年薪25-40万元、20-50万元科研启动费及公寓居住保障,依托国家“万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平台,培育本土高层次人才,近5年新增国家级人才60余人。

青年教师成长支持

针对青年教师群体,学校实施“青年教师启航计划”,通过“导师制”帮助其快速适应教学科研工作,提供访学进修资助(每人每年最高10万元),支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设立“青年教师创新基金”,鼓励开展前沿探索,近3年累计资助青年教师项目300余项,助力其成长为学科骨干。

人才队伍结构优化

类别 数量(人) 占比 主要举措
专任教师 2200+ 100% 实施“学科交叉人才计划”,鼓励跨学科团队组建
高层次人才(院士、杰青等) 200+ 1% 建立“人才特区”,在资源配置、考核评价上给予倾斜
青年教师(35岁以下) 600+ 3% 实施“青年拔尖人才支持工程”,优先推荐申报国家级人才项目
博士学位教师 1500+ 2% 与国内外高校联合培养博士后,每年进站博士后100余人

人才培养与发展:构建全周期培养体系,促进能力提升

学校以“教师发展中心”为核心平台,构建覆盖“入职—成长—成熟”的全周期培养体系,注重教师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及综合素养的协同发展。

教学能力提升

针对新入职教师,开展“岗前培训+教学观摩+微格教学”系统培训,覆盖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师德师风等内容;定期举办“教学创新大赛”“精品课程建设 workshop”,鼓励教师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近3年新增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0门。

西北大学人力资源

科研能力培养

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等科研平台,支持教师承担国家级项目(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对获批重点项目给予1:1配套经费;鼓励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近5年横向科研经费年均增长15%。

管理与服务人员能力提升

针对行政管理人员,开展“管理能力提升计划”,涵盖公文写作、政策法规、应急处理等内容;对教辅人员,通过“技能培训+岗位练兵”提升实验技术、信息化服务等专业能力,打造专业化管理服务团队。

激励与保障机制:强化价值导向,激发队伍活力

西北大学建立以“绩效考核”为核心,以“薪酬激励”“职称评聘”“社会保障”为支撑的多元激励保障机制,充分调动教职工积极性。

薪酬绩效改革

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将薪酬分为基础工资、岗位工资、绩效工资三部分,绩效工资与考核结果直接挂钩,对教学科研人员,设置“教学型”“科研型”“教学科研并重型”三类岗位,差异化考核指标(如教学型教师侧重教学质量,科研型教师侧重项目与论文)。

岗位类型 绩效工资占比 考核重点
教学为主型 40% 教学质量(学生评价、教学成果)、教学研究论文
教学科研并重型 50% 教学效果(30%)+科研产出(项目、论文、专利,70%)
科研为主型 60% 科研经费、高水平论文、成果转化

设立“突出贡献奖”“年度人物”等专项奖励,对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教职工给予最高20万元奖励。

职称评聘改革

打破“四唯”倾向,推行“代表作评价”“分类评价”制度:教学型教师以教学成果、学生培养质量为核心;科研型教师侧重原创性成果、学术影响力;社会服务型教师考察成果转化、行业贡献,近3年,通过分类评价晋升教授120余人,其中4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比达35%。

社会保障与人文关怀

为教职工缴纳“五险二金”,提供住房补贴(最高每月3000元)、租房补贴(每月1500-2500元);设立“教职工互助基金”,对困难家庭进行帮扶;建设附属幼儿园、中小学,解决子女入学问题;定期组织体检、文体活动,营造“家文化”氛围,增强归属感。

西北大学人力资源

数字化转型:推进智慧人事,提升管理效率

学校以“数字化赋能”为目标,推进人力资源管理数字化转型,建设“智慧人事”平台,实现招聘、考核、薪酬、培训等业务线上化、智能化。

  • 招聘流程数字化:通过线上招聘系统实现简历筛选、视频面试、offer发放全流程线上化,2022年疫情期间通过该系统引进海内外人才150余人,效率提升40%。
  • 人事信息管理:建立教职工电子档案库,实现个人信息、考核数据、培训记录实时更新,支持多维度数据统计分析,为人才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 培训与考核线上化:开发“在线学习平台”,提供2000余门课程,支持教师自主选学;绩效考核通过系统提交成果、在线评审,减少纸质材料,缩短考核周期。

西北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以服务“双一流”建设为目标,通过优化组织架构、强化人才引育、完善培养体系、创新激励机制、推进数字化转型,形成了“引得进、育得出、用得好、留得住”的人才发展生态,学校将持续深化人力资源改革,进一步激发队伍创新活力,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FAQs

问题1:西北大学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方面有哪些具体支持政策?
解答:西北大学针对海外人才提供“一人一策”个性化支持,对海外知名高校终身教授或相当水平人才,提供安家费300-50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500-1000万元,配备专属科研助手和实验室;对优秀青年学者(35岁以下,成果突出),通过“翱翔海外学者计划”给予年薪40-60万元、安家费150-200万元,提供校内公寓或每月5000元租房补贴,子女优先入读附属中小学,并协助解决配偶工作,设立“海外人才特区”,在职称评审、项目申报上给予倾斜,支持组建跨学科团队。

问题2:学校如何平衡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考核,避免“重科研轻教学”现象?
解答:西北大学建立分类评价体系,根据教师岗位类型设置差异化考核指标,教学为主型教师:教学质量(学生评价、教学成果)占60%,教学研究论文占30%,社会服务占10%,科研仅需发表1篇教学研究论文;教学科研并重型教师:教学(50%)与科研(50)并重,教学侧重改革效果,科研侧重项目与论文;科研为主型教师:科研占70%,教学占30%,需承担本科生教学任务,设立“教学卓越奖”,对教学成果突出者在职称晋升中优先考虑,确保“教书育人”根本任务落实。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武清快捷招聘信息网
« 上一篇 09-26
想考聊城人力资源师,需满足哪些具体的考试报名条件?
下一篇 » 09-26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作者信息

热门文章

1
系统获取,无需修改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