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养是个体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与综合素养的体现,它不仅关乎个人成长,更与职业发展和社会责任紧密相连,在事业单位这一特殊环境中,修养的重要性尤为突出——事业单位作为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其工作人员的修养水平直接关系到服务质量、政府公信力以及群众的获得感,深入探讨修养在事业单位中的内涵、价值与实践路径,对推动单位健康发展、提升社会效能具有现实意义。
事业单位的公共属性决定了工作人员必须具备高于一般职业的修养要求,这种修养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体现在日常工作中的具体细节:面对群众时的耐心倾听、处理事务时的严谨细致、面对利益诱惑时的清醒克制、团队协作中的包容互助,在政务服务窗口,一句温暖的话语、一次主动的引导,背后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修养;在科研岗位上,对数据的严谨求证、对成果的实事求是,背后是学术道德与职业操守的修养,这些看似微小的行为,实则是事业单位践行初心使命、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石。
从具体维度来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修养可分解为四个核心层面,如下表所示:
修养维度 | 内涵要点 | 实践场景举例 |
---|---|---|
职业道德修养 | 恪守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的准则,将公共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 | 拒绝利用职务之便谋私,主动为特殊群体提供便利服务 |
专业能力修养 | 持续学习业务知识,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成为领域的行家里手 | 针对政策新规开展专题研究,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办事效率 |
沟通协作修养 | 学会倾听需求、换位思考,以有效沟通化解矛盾,以团队协作凝聚合力 | 跨部门协作时主动对接信息,面对群众质疑时耐心解释政策 |
廉洁自律修养 | 严守法律法规与纪律底线,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 | 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自觉抵制违规收受礼品礼金等行为 |
当前部分事业单位中仍存在修养缺失的现象:有的工作人员服务意识淡薄,对群众诉求敷衍塞责;有的专业能力不足,面对新问题束手无策;有的团队协作中推诿扯皮,影响工作效率;更有甚者利用职权谋取私利,损害单位形象,这些问题不仅降低了服务质量,更削弱了群众对公共事业的信任,究其根源,既有个人修养自觉性不足的因素,也与单位在文化建设、制度约束方面的缺失有关。
提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修养,需从个人与单位两个层面发力,个人应主动加强理论学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实践中锤炼品格,通过服务群众、攻坚克难提升责任担当;同时保持自我反思的习惯,定期审视自身言行,及时修正不足,单位则需构建“教育+制度+文化”的培育体系:通过常态化培训强化职业道德与专业能力教育;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将修养表现纳入绩效考核、职称晋升的重要指标;营造风清气正的文化氛围,树立先进典型,让“修养高、作风正、业务强”成为全员共同追求。
归根结底,修养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立身之本,也是单位发展的灵魂所在,当每一位从业者都能以高尚的修养对待工作、服务群众,事业单位才能真正成为连接政府与群众的桥梁,为社会进步提供坚实支撑,修养的提升非一日之功,唯有久久为功,方能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不凡的价值。
FAQs
问:事业单位新人如何快速提升职业修养?
答:新人可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学”,主动学习单位规章制度、业务流程及先进典型事迹,明确职业规范;二是“看”,观察老同事处理群众诉求、应对复杂问题的方法,学习沟通技巧与处事智慧;三是“践”,在基层一线、窗口服务等岗位多实践,通过解决实际问题锤炼耐心与责任感,同时定期向领导同事请教,及时反思不足,在实践中逐步将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修养。
问:修养与业务能力哪个更重要?
答:二者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业务能力是履行岗位职责的基础,缺乏业务能力,修养便无从谈起;但修养是业务能力的“方向盘”,决定业务能力的运用方向——若修养不足,业务能力越强,可能带来的风险越大(如利用专业技能谋私),事业单位更强调“德才兼备”,以修养为根基,业务能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公共利益,二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