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进区作为常州市核心城区,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制造业基础雄厚,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人力资源管理服务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政策精准化、服务数字化、人才专业化、保障规范化”的特色体系,近年来,武进区紧扣产业升级需求,构建全链条人力资源服务生态,为企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在政策体系构建上,武进区出台“1+N”人才政策包,涵盖《武进区人才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企业用工服务保障实施方案》等文件,形成从人才引进到培养、从就业服务到权益保障的全周期支持,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给予最高50万元安家补贴,对中小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给予社保补贴,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为提升政策落地效率,建立“企业点单、部门接单、群众评单”机制,通过“武进人社”线上平台实现政策“一键申报、即时兑现”。
服务模式创新是武进人力资源管理的突出亮点,针对中小企业“招工难、管理成本高”痛点,推出“打包式”人力资源服务,整合招聘、培训、社保、法务等8类32项服务,企业可按需“点餐”,年服务企业超3000家,平均降低企业用工成本15%,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在12个乡镇(街道)设立标准化人社服务中心,配备就业辅导员,提供“一对一”岗位匹配、创业指导,2023年帮助2.1万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数字化转型赋能服务提质增效,武进区建成“智慧就业”大数据平台,整合企业岗位需求数、劳动者技能信息、培训机构资源等,通过算法实现“岗位-人才”精准匹配,针对区内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平台自动筛选具备机械、电子技能的求职者,定向推送至理想汽车、中创新航等企业,岗位匹配周期从平均15天缩短至7天,推广“电子劳动合同”应用,企业员工参保、工伤认定等业务实现“全程网办”,2023年电子合同签订率达80%,办事效率提升60%。
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深度协同,武进区与常州大学、江苏理工学院等高校共建“产业学院”,开设智能制造、新材料等专业定向班,年培养技能人才超2000人;实施“武进工匠”培育工程,建立企业首席技师制度,对获评工匠给予每月800元岗位津贴,目前全区技能人才总量达12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比达35%,开展“校企双进”活动,组织企业走进校园宣讲,邀请学生走进企业实训,2023年校企合作项目达56个,有效缓解“用工错配”问题。
劳动关系保障持续强化,武进区推进“和谐劳动关系创建”行动,建立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286家,仲裁结案率达98%;开展“人社政策进企业”活动,全年覆盖企业1500余家,普及劳动合同签订、工资支付等法规;建立“欠薪预警平台”,对重点行业用工数据进行实时监测,2023年处置欠薪投诉案件同比下降25%,劳动关系和谐度持续提升。
尽管成效显著,武进人力资源管理仍面临挑战:高端人才“引育留用”机制需进一步优化,部分传统产业转型期技能人才短缺,区域人才竞争压力持续加大,武进区将持续深化政策创新,强化数字赋能,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打造长三角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发展高地。
FAQs
问题1:武进区对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有哪些具体扶持政策?
解答:武进区针对中小企业推出“打包式”人力资源服务,包括免费招聘对接、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最高5000人/年)、社保代理优惠等;对吸纳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的企业,给予每人每月800元社保补贴(最长1年);设立中小企业HR数字化改造专项补贴,企业引入智能HR系统可享受50%费用减免,最高不超过20万元。
问题2:武进区如何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效率?
解答:武进区打造“智慧就业”一体化平台,整合企业岗位需求数、劳动者技能档案、培训机构资源等,通过AI算法实现“人岗精准匹配”;开通“武进就业”APP,提供线上政策咨询、培训报名、失业登记等服务,全年在线服务超5万人次;建立“就业大数据驾驶舱”,实时监测各乡镇街道岗位缺口、求职热度,动态调整服务资源,2023年通过平台促成就业率达42%,较传统模式提升25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