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湖南西北部,与贵州、重庆接壤,是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核心区域,也是湖南少数民族聚居的主要地区之一,全州辖7县1市,总人口约290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比80%以上,土家族、苗族为主体民族,人力资源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湘西的人力资源既有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也面临着山区发展的共性问题,其开发与利用对推动湘西乡村振兴、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湘西人力资源现状与特点
湘西人力资源规模较大,但结构有待优化,劳动力资源总量约180万,其中农村劳动力占比超60%,年龄结构上,青壮年劳动力(18-45岁)占比约60%,但老龄化趋势显现,46岁以上劳动力占比逐年上升,学历结构偏低,初中及以下学历占比约65%,高中(中专)学历占比25%,大专及以上学历仅占10%左右,技能人才方面,拥有各类技能人才约45万,但高技能人才(高级工以上)占比不足15%,主要集中在传统农业和初级制造业,产业分布上,第一产业(农业)吸纳劳动力约45%,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约25%,第三产业(服务业)约30%,近年来文旅、电商等新业态吸纳劳动力增速明显。
湘西人力资源的特点突出表现为“三多三少”:一是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多,但跨文化融合型人才少;二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多,但稳定就业技能型人才少;三是传统产业劳动力多,但新兴产业专业人才少,苗绣、土家织锦等非遗技艺传承人队伍逐步壮大,成为人力资源的独特优势。
湘西人力资源的优势
一是政策红利叠加,国家和湖南省对湘西有专项支持,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才发展专项规划”“武陵山片区人才支持计划”等,东西部协作(如广东与湘西协作)也为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了资金和培训资源,二是特色产业带动,湘西拥有“神秘湘西”文旅品牌、湘西黄牛、猕猴桃等特色农业,以及锰锌深加工、绿色食品加工等生态工业,这些产业对人力资源有持续需求,且能结合地方特色培养技能人才,三是劳动力成本优势,相比东部地区,湘西劳动力成本较低,人均工资约为东部地区的60%-70%,对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吸引力,四是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在文旅服务、民族手工艺等领域具有独特优势,如苗绣、土家织锦等非遗技艺传承人队伍逐步壮大。
湘西人力资源面临的挑战
一是人才外流严重,每年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率不足30%,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比例超40%,导致本地产业用工短缺,尤其是高端技术和管理人才,二是技能培训体系不完善,职业培训机构数量少、规模小,培训内容与产业需求脱节,比如文旅产业需要的双语服务、电商运营等技能培训供给不足,三是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素质不匹配,传统农业仍以粗放型为主,高附加值产业少,难以吸纳高学历人才;现有劳动力技能单一,难以适应产业升级需求,四是公共服务配套不足,教育、医疗等资源相对薄弱,对人才和劳动力的吸引力不足,尤其是偏远地区“留人难”问题突出。
湘西人力资源的政策支持
近年来,湘西州出台多项政策推动人力资源开发,实施“技能湘西”行动,每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超5万人次,重点覆盖农村劳动力、脱贫人口和产业工人;推行“校企合作”模式,与湖南文理学院、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合作,定向培养文旅、农业、工业等领域技能人才;优化人才引进政策,对硕士以上高层次人才给予安家补贴、住房保障,并设立“人才绿卡”解决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问题;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与广东、浙江等地建立劳动力输送机制,每年组织外出务工人员超8万人次,同时开展“订单式”培训,提升外出务工人员技能水平。
湘西人力资源的发展方向
未来湘西人力资源开发应聚焦“产业适配、技能提升、人才回流”三大方向,一是围绕特色产业需求优化人力资源配置,重点培育文旅服务、特色农业技术、生态工业技能等人才队伍,支持非遗传承人、乡村工匠等乡土人才发展;二是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整合州内职教资源,建立“政府+企业+院校”培训联盟,开发符合产业需求的课程模块,推广“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三是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加大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投入,建设人才公寓、创业孵化基地,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退役军人投身乡村建设;四是推动人力资源数字化发展,建设“湘西人力资源服务平台”,提供岗位匹配、技能培训、政策咨询等一站式服务,促进劳动力高效流动。
湘西人力资源结构现状表(2023年)
指标类别 | 具体指标 | 占比/数量 | 特点说明 |
---|---|---|---|
人口规模 | 常住人口 | 约280万人 | 少数民族人口占比80%以上 |
劳动力资源 | 劳动年龄人口(16-59岁) | 约180万人 | 农村劳动力占比超60% |
年龄结构 | 18-45岁(青壮年) | 约60% | 外出务工主体,老龄化趋势显现 |
46岁以上 | 约25% | 多从事传统农业,技能提升需求大 | |
学历结构 | 初中及以下 | 约65% | 制约高附加值产业发展 |
高中(中专) | 约25% | 职业培训重点提升对象 | |
大专及以上 | 约10% | 高层次人才引进难度大 | |
技能人才 | 技能人才总量 | 约45万人 | 高技能人才占比不足15% |
高技能人才(高级工以上) | 约6.75万人 | 集中在传统产业,新兴产业缺乏 | |
产业分布 | 第一产业(农业) | 约45% | 以种养殖业为主,季节性用工明显 |
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 | 约25% | 锰锌加工、建材业为主 | |
第三产业(服务业) | 约30% | 文旅、零售、物流增长较快 |
相关问答FAQs
问:湘西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主要瓶颈是什么?
答:湘西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核心瓶颈是“结构性矛盾突出”,具体表现为:一是人才供需错配,本地特色产业(如文旅、特色农业)急需的服务型、技能型人才供给不足,而传统产业劳动力过剩;二是人才外流严重,青壮年劳动力和高校毕业生外流率高,本地产业“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三是技能培训滞后,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缺乏针对新兴产业(如电商、直播带货)的实用型技能培训;四是公共服务短板,教育、医疗等资源不足,对人才吸引力弱,导致“引才难、留才更难”。
问:如何吸引和留住湘西本地人才?
答:吸引和留住本地人才需从“政策激励、环境优化、平台搭建”三方面发力:一是强化政策激励,提高人才补贴标准,对返乡创业大学生、技术骨干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税收减免,并设立“人才专项编制”保障就业岗位;二是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教育投入,新建优质学校、医院,改善偏远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公寓、创业园区,解决住房、子女入学等后顾之忧;三是搭建成长平台,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实验室、实习基地,推行“技术入股”“项目分红”等激励机制,让人才在产业发展中获得成就感;四是弘扬乡土文化,举办“湘西人才节”“非遗技艺大赛”等活动,增强人才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鼓励人才扎根基层、服务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