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人力资源市场在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加速以及人口结构变化,市场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逐渐显现,成为制约劳动力高效配置和高质量发展的瓶颈,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劳动者就业质量和企业用工稳定,也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亟需系统梳理并针对性解决。
供需匹配失衡是人力资源市场最突出的问题之一,从总量看,“就业难”与“招工难”长期并存,且呈现常态化趋势,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压力持续加大,202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1158万人,创历史新高,部分专业毕业生因供给过剩面临“毕业即失业”困境;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普工、技能型人才缺口长期存在,据人社部数据,2022年第四季度全国“100个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求人倍率”(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比率)为1.25,制造业、住宿餐饮业等行业求人倍率超过1.5,反映出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在总量上的结构性错配,从结构看,这种错配表现为“三不匹配”:一是行业不匹配,传统产业劳动力过剩与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人才短缺并存,例如集成电路设计领域人才缺口超30万人,而部分传统制造业岗位却面临“无人应聘”的窘境;二是区域不匹配,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因产业集聚对高素质人才需求旺盛,但生活成本高、竞争压力大,导致部分人才“望而却步”,中西部地区虽出台人才引进政策,但产业基础薄弱、发展机会有限,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三是技能不匹配,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脱节,现有职业教育体系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企业对“即插即用”型技能人才的要求,某调研显示,60%以上的企业认为“现有员工技能无法满足岗位升级需求”。
结构性矛盾在人力资源市场表现得尤为深刻,且呈现多维度交织特征,从年龄结构看,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力供给总量减少,2022年我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较2021年减少85万人,而“银发就业”群体规模扩大,但老年人普遍面临技能单一、适应能力弱等问题,难以进入高质量就业岗位;青年群体中,“慢就业”“躺平”现象逐渐显现,部分青年因就业预期过高、职业规划模糊,主动退出劳动力市场,加剧了青年就业压力,从学历结构看,高学历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存在“温差”,硕士、博士等高学历人才在管理、科研等领域竞争激烈,“学历内卷”现象突出;基层技术技能岗位、艰苦边远地区岗位对高学历人才吸引力不足,导致人才资源浪费,从职业结构看,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不足,平台经济催生了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直播主播等灵活就业岗位,目前我国灵活就业人员已超2亿,但其中多数人缺乏劳动合同保障,社会保险参保率不足20%,面临职业伤害风险高、收入不稳定、职业发展通道缺失等问题。
人力资源市场服务效能不足也制约了劳动力的高效流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存在“重数量轻质量”倾向,基层就业服务机构人员力量薄弱、专业化水平不高,难以提供个性化职业指导、技能培训等服务;市场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发展不规范,部分中介机构存在虚假招聘、乱收费、泄露求职者隐私等行为,据中消协数据,2022年人力资源服务类投诉量同比增长15%,侵害劳动者权益事件频发,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企业招聘信息与劳动者求职需求分散在不同平台,缺乏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信息共享机制,导致“企业找不到人,人找不到工作”的现象时有发生。
制度环境不完善进一步加剧了人力资源市场的分割与壁垒,户籍制度虽然持续改革,但大城市落户门槛依然较高,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与户籍挂钩,限制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分割、区域分割特征明显,农民工跨地区就业时社保转移接续流程繁琐,影响了其就业稳定性;劳动法律法规执行不到位,部分企业存在超时加班、欠薪不缴等违法行为,劳动者维权成本高、周期长,削弱了劳动力市场的公平性。
数字化浪潮下,人力资源市场也面临新的挑战,数字技能鸿沟扩大,传统产业劳动者在数字化转型中面临“技能淘汰”风险,45岁以上劳动者数字技能掌握率不足30%,难以适应智能化生产要求;算法招聘可能导致歧视性结果,部分企业通过算法筛选简历时,隐含性别、年龄、学历等偏见,加剧了就业市场的不公平;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凸显,招聘平台过度收集求职者个人信息,甚至非法倒卖数据,威胁劳动者信息安全。
这些问题相互交织、彼此强化,已成为制约人力资源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破解这些难题,需要从供需两端发力,优化教育体系与职业培训,完善公共服务与制度保障,规范市场秩序与数字化发展,从而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支撑。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人力资源市场中“招工难”与“就业难”为何长期并存?
解答:“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本质上是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的体现。“招工难”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服务业等一线普工和技术技能岗位,这些岗位工作强度大、薪酬待遇相对较低、职业发展空间有限,对年轻劳动者吸引力不足,导致供给短缺;“就业难”主要集中于高校毕业生、大龄劳动者等群体,部分求职者就业期望过高,倾向于“白领”“体面”岗位,不愿从事基层工作,或因技能与市场需求脱节,难以匹配新兴产业的岗位要求,区域发展不平衡、信息不对称、社会保障不完善等因素,也加剧了这一矛盾,导致劳动力无法实现高效流动和匹配。
问题2:数字化对人力资源市场带来了哪些新的挑战?
解答:数字化在提升招聘效率、拓宽就业渠道的同时,也带来了三方面挑战:一是数字技能鸿沟,传统劳动者难以适应智能化、数字化岗位需求,面临“被替代”风险;二是算法歧视问题,部分企业招聘算法隐含性别、年龄、学历等偏见,导致求职者在筛选阶段就被不公平对待;三是数据安全与隐私风险,招聘平台过度收集甚至滥用求职者个人信息,数据泄露事件频发,威胁劳动者合法权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如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的劳动关系认定、权益保障等问题也因数字化发展而凸显,现有劳动法律法规难以完全覆盖,导致其劳动保障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