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1 分钟
位置: 首页 事业单位 正文

安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举措,旨在解决传统事业单位体制中存在的职能交叉、效率不高、公益属性弱化等问题,推动公益事业高质量发展,自改革启动以来,安徽省严格按照中央“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原则,坚持分类指导、分步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安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改革背景与总体目标

长期以来,事业单位作为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在安徽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领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传统事业单位体制逐渐暴露出定位不清、机制不活、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部分单位承担行政职能与公益服务职责,既削弱了行政效能,也影响了公益服务质量;部分经营类事业单位依赖财政“输血”,市场竞争意识薄弱,发展活力不足,为此,安徽省以2011年中央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为起点,结合实际制定了《安徽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方案》,明确通过改革实现“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构建公益目标明确、布局结构合理、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最终形成“公益主导、市场补充、多元参与”的公共服务供给新格局。

分类标准与改革路径

改革的核心是科学划分事业单位类型,根据社会功能将事业单位划分为行政类、公益类和经营类三大类,并针对不同类别实施差异化改革策略。

(一)行政类事业单位改革

行政类事业单位是指承担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监督等职能,按照“政事分开”原则,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对完全承担行政职能的,原则上转为行政机构或并入相关行政机构;对部分承担行政职能的,则剥离行政职能,将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剩余职能整合为公益类事业单位,安徽省部分市县的市场监管、交通执法等领域的行政类事业单位,已通过职能划转、机构整合等方式,实现行政职能回归行政序列,有效解决了“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问题。

(二)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

公益类事业单位是改革的核心,根据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方式,细分为公益一类、公益二类和公益三类。

  • 公益一类:承担基本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如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基础科研等,这类单位保持事业单位编制,强化公益属性,由财政予以保障,重点优化布局、提升服务效能,安徽省对乡镇卫生院、中小学等公益一类单位,通过“县管校聘”“县管乡用”等改革,推动优质资源下沉,缩小城乡、区域差距。
  • 公益二类:承担高等教育、非营利医疗、文化艺术等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公益服务,这类单位保留事业单位属性,但财政保障力度逐步减弱,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特许经营等方式引入社会力量,激发内生动力,如安徽省部分三甲医院、高校在公益二类改革中,推行“编制备案制”“年薪制”,打破“铁饭碗”,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分配机制。
  • 公益三类:承担的是非基本公益服务,如职业培训、文化体育等,这类单位逐步转为企业,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配置。

(三)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

经营类事业单位是指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可以由市场配置资源,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原则上转制为企业,撤销事业单位编制,核销事业编制,推动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参与市场竞争,安徽省勘察设计、工程咨询等领域的经营类事业单位,通过公司制改造、股份制合作等方式,实现了从“财政供养”到“自主经营”的转变,部分企业已成为行业龙头。

安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改革的主要措施与成效

(一)优化机构编制管理

安徽省严格控制事业单位总量和编制,对职能萎缩、任务不足的单位予以撤销或整合,通过“撤、并、转”等方式精简机构,数据显示,改革以来全省事业单位总数减少约20%,编制总量压减15%,有效解决了“机构臃肿、人浮于事”问题,推行“编制周转池”制度,对公益一类、二类单位实行编制动态管理,保障重点领域用人需求。

(二)创新人事薪酬制度

打破事业单位“身份铁饭碗”,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实现人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在薪酬分配上,建立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挂钩的激励机制,允许公益二类单位自主确定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对高层次人才实行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灵活薪酬政策,安徽省科技系统事业单位试点“揭榜挂帅”制度,对攻关团队给予“里程碑式”奖励,激发了科研人员创新活力。

(三)完善治理结构

明确党组织领导下的法人治理结构,推动公益类事业单位建立理事会、管理层、监事会法人治理架构,落实法人自主权,强化绩效考核,将服务质量、群众满意度作为重要指标,考核结果与财政拨款、人员待遇挂钩,倒逼单位提升服务水平,安徽省政务服务中心通过“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革,群众办事时限平均缩短60%,满意度提升至98%。

(四)强化公益服务保障

加大对公益类事业的财政投入,建立“财政保障+社会投入”的多元投入机制,2022年,全省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领域财政支出占比达75%,较改革前提高10个百分点,推动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通过“县乡村三级联动”“医联体”“教共体”等模式,实现优质资源下沉,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服务。

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安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些挑战:部分领域分类不够精准,公益二类单位市场化改革动力不足;基层事业单位人才短缺、服务能力薄弱问题尚未完全解决;转企单位职工安置、社保接续等配套政策需进一步完善。

安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安徽省将持续深化分类改革:一是细化分类标准,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确保事业单位定位清晰、权责明确;二是深化公益类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扩大“放管服”改革成效,赋予单位更大自主权;三是完善配套政策,加大对基层和欠发达地区支持力度,畅通人才流动渠道;四是强化监管,建立“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监管体系,确保公益服务质量和效率。

相关问答FAQs

Q1:安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对在编人员有什么影响?
A:改革对不同类别在编人员影响不同:行政类单位人员若转为行政编制,享受公务员待遇;未转编人员则分流至公益类或转企单位,公益类人员实行聘用制,打破“铁饭碗”,但岗位稳定性和待遇总体有保障,且可通过绩效考核提升收入,经营类人员转制为企业后,失去事业编制,但可通过市场化薪酬提高收入,政府也会通过社保补贴、再就业培训等政策支持平稳过渡。

Q2:公益一类和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在管理和运行上有何区别?
A:公益一类与公益二类的核心区别在于资源配置方式和自主程度:公益一类由财政全额保障,人员编制严格管理,运行以政府主导,强调“保基本、均等化”,如义务教育学校;公益二类财政差额补助,允许通过市场获取部分收入,人员实行备案制,拥有更大自主权,如公立医院、高校,可自主开展医疗服务、科研创新,并探索多元化服务模式,两者均需强化公益属性,但公益二类更注重“放活”与“增效”。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黄骅医院招聘信息网最新岗位信息如何查询?
« 上一篇 10-02
德清事业单位真题
下一篇 » 10-02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作者信息

热门文章

1
系统获取,无需修改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