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成本是企业为实现战略目标,在人力资源获取、开发、使用、保障和离职等环节所发生的全部耗费的总和,是企业管理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划分人力资源成本类别,有助于企业精准核算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管理效率,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的全流程,人力资源成本可分为取得成本、开发成本、使用成本、保障成本和离职成本五大类,每类成本又包含若干具体子项目,各成本项目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体系。
取得成本
取得成本是指企业在招聘和录用新员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支出,目的是吸引和选拔符合岗位要求的劳动者,该成本发生在员工入职前,是企业获取人力资源的直接投入,具体包括:
-
招募成本:企业为吸引潜在求职者所发生的费用,如招聘广告发布费、招聘会摊位费、猎头服务费、校园招聘宣讲费、内部推荐奖金等,企业通过招聘网站发布岗位信息需支付会员费,委托猎头公司高管岗位招聘需支付候选人年薪的20%-30%作为服务费。
-
选拔成本:企业对应聘人员进行筛选、评估所发生的费用,包括简历筛选时间成本、笔试测评工具购买费、面试官时间成本(按小时工资折算)、背景调查费、体检费等,采用专业性格测评工具(如MBTI、DISC)需支付测评授权费,对拟录用候选人进行学历验证、犯罪记录核查需支付第三方机构服务费。
-
录用成本:企业确定录用后,办理入职手续及安置员工到岗所发生的费用,如入职体检费、录用通知邮寄费、入职引导资料印刷费、员工入职所需办公设备购置费(如电脑、工牌)等。
-
安置成本:企业为帮助新员工快速适应岗位和环境而发生的费用,如岗位导师指导津贴、新员工入职培训物料费、团队建设活动费等。
以下为取得成本子项目的具体内容示例:
子项目 | 例子/计算方式 | |
---|---|---|
招募成本 | 招聘广告费、猎头费、招聘会费、内部推荐奖金 | 招聘网站年费1万元,猎头费5万元 |
选拔成本 | 测评工具费、面试官时间成本、背景调查费、体检费 | 测评工具费2万元,面试官时间成本(10人×2小时×100元/小时)=2000元 |
录用成本 | 体检费、入职资料费、办公设备费 | 体检费500元/人×20人=1万元 |
安置成本 | 导师津贴、入职培训费 | 导师津贴1000元/人×5人=5000元 |
开发成本
开发成本是指企业为提升员工知识、技能、能力,促进其职业发展而投入的各项费用,目的是增强员工岗位胜任力和企业长期竞争力,该成本贯穿员工职业生涯全周期,尤其对核心岗位和技术人才更为重要,具体包括:
-
岗前培训成本:新员工入职后,为使其了解企业文化、岗位职责、操作流程等而发生的费用,如培训师薪酬、培训教材印刷费、培训场地租赁费、实操耗材费等,企业为新员工安排为期1周的集中培训,需支付外部讲师授课费每天3000元,同时承担培训期间的餐饮、住宿费用。
-
在职培训成本:员工在岗期间,为提升专业技能或管理能力而发生的费用,包括内部培训(如部门技能分享会、导师带教)和外部培训(如行业研讨会、专项技能认证培训),选派员工参加PMP项目管理认证培训,需支付培训费、考试费及差旅费,合计约2万元/人。
-
脱产培训成本:员工脱离工作岗位参加系统学习的费用,如学历教育资助(如MBA学费补贴)、企业内部大学运营费用、外派培训期间的工资及福利等,企业与高校合作开设在职研究生班,为员工承担50%学费(约5万元/人),同时支付员工学习期间的工资。
-
职业发展成本:为员工设计职业通道、提供晋升机会而发生的隐性成本,如岗位轮换期间的薪酬差额、晋升评估会议成本、职业规划咨询费等。
使用成本
使用成本是指企业在员工工作期间,为维持其劳动力再生产而支付的报酬和福利,是人力资源成本中最核心、占比最大的部分,具体包括:
-
直接薪酬:企业为员工付出的劳动直接支付的报酬,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加班工资、奖金(如年终奖、项目奖金)、津贴补贴(如交通补贴、住房补贴、高温补贴)等,某员工月基本工资8000元,绩效工资2000元,交通补贴500元,月度使用成本合计10500元。
-
间接薪酬:企业为员工提供的非货币性福利和长期激励,如企业年金、补充医疗保险、带薪年假、节日福利(如礼品、购物卡)、员工体检、团队旅游、弹性工作制等,企业为员工缴纳的年金费用为工资的5%,某员工年薪15万元,则年金成本为7500元/年。
-
管理成本: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为管理员工发生的费用,如HR人员薪酬、办公系统维护费、员工关系活动经费(如年会、团建)、劳动纠纷处理费等。
保障成本
保障成本是指企业为保障员工合法权益和身心健康,以及应对突发风险而发生的费用,体现企业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具体包括:
-
法定保障成本:企业按法律规定为员工缴纳的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及住房公积金(俗称“五险一金”),通常由企业和员工共同承担,企业缴纳部分计入人力资源成本,某地区社保缴费比例为:企业承担养老16%、医疗6%、失业0.8%、工伤保险0.2%-1.9%(按行业风险定),公积金5%-12%,合计约28%-38%的工资总额。
-
法定福利成本:企业为员工提供的法定假期福利,如法定节假日、婚假、产假、陪产假等期间的工资,以及病假工资(按当地规定标准支付)。
-
健康安全成本:企业为保障员工身体健康和生产安全发生的费用,如劳动保护用品(如安全帽、防护服)购置费、工作环境改善费(如通风设备安装)、职业病防治费、员工心理健康咨询费、安全培训费等,制造业企业为一线员工配备防护装备,人均年支出约500元;为员工提供EAP(员工援助计划)服务,年服务费约10万元。
离职成本
离职成本是指员工因离职(主动辞职、被动辞退、退休等)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包括离职前、离职过程中和离职后发生的各项费用,该成本常被企业忽视,但实际可能远超预期,具体包括:
-
离职补偿成本:企业需向离职员工支付的补偿金,如经济补偿金(按N+1标准,N为工作年限)、竞业限制补偿金(针对核心技术人员或高管)、主动离职的经济补偿(如协商一致离职补偿),某员工在公司工作5年,月工资1万元,协商离职需支付经济补偿金5万元(5×1万)。
-
离职管理成本:人力资源部门办理离职手续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如离职面谈成本、工作交接监督成本、离职证明开具成本、档案及社保关系转移手续费等。
-
岗位空缺成本:员工离职后,岗位暂时无人替代导致的损失,包括因业务延误或效率下降造成的间接损失(如项目延期违约金)、临时替代人员的加班费或外包服务费、重新招聘该岗位的取得成本等,某核心程序员离职导致项目延期1个月,预计损失50万元,同时需支付猎头费5万元重新招聘,岗位空缺成本合计55万元。
-
离职后成本:部分企业需承担的离职员工后续费用,如退休员工的退休金(企业承担部分)、离职员工的商业保险续保费(如有约定)、离职员工再就业培训资助(少数企业政策)等。
人力资源成本的五大类别——取得成本、开发成本、使用成本、保障成本和离职成本,涵盖了员工从“进入企业”到“离开企业”的全生命周期,企业需通过精细化成本核算,明确各成本项目的构成和占比,结合战略目标优化成本结构(如加大核心人才开发成本投入,控制离职成本),才能实现“人岗匹配、人尽其才”,最终提升人力资源投入产出比,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
相关问答FAQs
Q1:如何有效控制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
A:控制人力资源成本需从“开源节流”两方面入手:一是优化招聘流程,通过内部推荐、校园招聘等低成本渠道减少猎头费和广告费,同时加强人才选拔精准度,降低离职率;二是优化薪酬结构,采用“固定工资+绩效工资+长期激励”的组合模式,将薪酬与员工价值贡献挂钩,避免“一刀切”的薪酬浪费;三是提升培训效率,通过在线培训、导师制等低成本方式替代高成本的脱产培训,同时关注员工职业发展需求,降低因职业发展受限导致的离职成本;四是利用数字化工具(如HR SaaS系统)简化人事管理流程,减少管理成本。
Q2:人力资源成本投入与员工价值创造的关系是什么?
A:人力资源成本投入与员工价值创造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边际效益递减”的动态平衡,适度的成本投入(如核心人才的高薪酬、高质量培训)能显著提升员工技能和工作积极性,创造超出成本的价值;但过度投入(如冗余岗位的高工资、低效培训)则会导致成本浪费,甚至因“人浮于事”降低整体效率,企业需通过建立“价值评估体系”,识别高价值岗位和核心人才,将有限资源向其倾斜,同时淘汰低价值岗位,实现“成本-效益”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