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山县人力资源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其规模、结构、质量直接关系到产业升级、创新活力和民生改善,作为江苏省徐州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铜山区(原铜山县,2010年撤县设区)地处徐州都市圈核心区域,既是传统工业强区,也是新兴产业发展高地,人力资源发展呈现出总量充足、结构优化、潜力释放的鲜明特征,同时也面临着转型升级中的新挑战与新机遇。
人力资源总量与结构特征
铜山区人力资源总量保持稳定增长,形成了以劳动力资源为主体、多层次人才队伍协同发展的格局,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全区常住人口约130万人,其中劳动年龄人口(16-59岁)占比超过65%,总量达85万人左右,每年新增劳动力约2.3万人,为区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供给,从结构特征来看,人力资源呈现“三优一升”的特点:
年龄结构优化:劳动力资源中,青年劳动力(16-35岁)占比约40%,中年劳动力(36-50岁)占比45%,两者合计构成劳动力主体,确保了生产经验的传承与创新活力的延续;通过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如技能返聘、社区服务),55-59岁人口劳动参与率保持在18%左右,有效缓解了老龄化带来的压力。
学历层次提升:全区常住人口中,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口占比达28%,较2015年提升12个百分点;每十万人口中拥有大学学历人数达1.2万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职业教育发展成效显著,拥有徐州经贸高等职业学校、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5所中高职院校,每年培养技能人才超1.5万人,其中高级工以上占比30%。
产业分布优化:人力资源从传统农业向第二、三产业加速转移,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比降至18%,第二产业(制造业、建筑业)占比52%,第三产业(服务业、数字经济)占比提升至30%,与全区“制造业立区、服务业兴区”的产业定位高度契合。
技能人才结构升级:截至2023年,全区技能人才总量达32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9.6万人,占技能人才总量的30%,重点装备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支柱产业的高技能人才占比超35%,为产业高端化提供了技术支撑。
人力资源优势与核心支撑
铜山县人力资源的发展,依托于区位、产业、政策等多重优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竞争力。
区位与人口红利优势:作为徐州主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铜山区是淮海经济区交通枢纽,京沪高铁、连霍高速穿境而过,1小时辐射人口超2000万,能够吸引周边地区劳动力流入,区内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5‰左右,机械净流入年均1.2万人,“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化基础扎实。
产业集聚带动就业优势:全区形成了以工程机械、新能源汽车、半导体材料、现代农业为主导的“4+4”现代产业体系,拥有徐工集团、协鑫集团等龙头企业,带动就业岗位超25万个,徐工集团周边集聚了200余家配套企业,直接创造就业5万余人,技能人才本地培养率稳定在85%以上。
政策与服务保障优势:铜山区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出台《铜山区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技能人才提升行动计划》等政策,对顶尖人才给予最高500万元安家补贴,对技能人才提供培训补贴、职称评定绿色通道,建成区、镇、村三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年均举办招聘会120场,提供岗位8万余个,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教育与培训资源优势:整合区内高校、职业院校、企业资源,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培养模式,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生物医药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年培养生物医药技能人才2000余人;区财政每年投入3000万元用于职业技能培训,覆盖企业职工、农民工、新业态从业者等群体,年培训量超3万人次。
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尽管铜山县人力资源发展成效显著,但仍面临老龄化加速、技能供需错配、区域竞争加剧等挑战,需通过系统性策略破解发展瓶颈。
挑战:人口老龄化与劳动力供给压力
2023年,全区60岁以上人口占比达19.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劳动力资源总量年均下降0.8个百分点,部分传统制造业出现“用工荒”。
应对策略:实施“银龄人才”开发计划,建立老年人才信息库,鼓励退休工程师、教师等专业技术人员返岗兼职;发展“银发经济”,培育养老护理、社区服务等新岗位,吸纳低龄老年人就业;加强与周边劳务输出地(如宿迁、连云港)的劳务协作,建立常态化劳动力输送机制。
挑战:技能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
随着新兴产业(如半导体、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企业对高技能、复合型人才需求激增,但现有人才中传统产业技能人才占比达60%,新兴产业技能人才缺口超1.2万人,存在“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现象。
应对策略: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在职业院校开设“订单班”“冠名班”,由企业参与课程设置和实训教学;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引进国家级、省级技能带头人,开展“师带徒”培养;实施“数字技能提升工程”,年培训数字经济相关人才5000人,推动传统产业工人向“数字蓝领”转型。
挑战:区域人才竞争加剧
周边城市(如苏州、南京)通过更高补贴、更优政策吸引高端人才,铜山区在薪酬水平、创新平台、生活配套等方面存在短板,高层次人才流失率约15%。
应对策略:优化人才政策“组合拳”,对带技术、带项目来区创业的团队给予最高1000万元启动资金;建设人才公寓、国际学校、三甲医院等配套设施,解决人才后顾之忧;打造“淮海人才创新港”,建设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等创新平台,为人才提供科研支撑;加强与徐州高校的校地合作,推行“人才飞地”模式,实现“研发在高校、转化在铜山”。
铜山县人力资源将围绕“产业升级、人才引领”主线,以“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机制灵活”为目标,着力构建“引才、育才、用才、留才”全链条体系,到2025年,力争全区技能人才总量突破40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比达35%,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2.5年,为打造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样板区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
相关问答FAQs
Q1:铜山区当前重点产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有哪些特点?
A1:铜山区重点产业对人力资源需求呈现“三高”特点:一是高技术门槛,半导体、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急需掌握精密制造、工艺研发的高端技术人才,占比约40%;二是高技能要求,工程机械、生物医药等产业对高级工、技师需求旺盛,技能人才占比需达60%以上;三是高复合度,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催生大量“技术+管理”“技能+营销”复合型人才,要求从业者兼具跨领域知识和实操能力,为此,区里正通过“产业学院+企业实训”模式定向培养,重点解决技能缺口问题。
Q2:铜山区在吸引和留住青年人才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A2:针对青年人才,铜山区推出“青春留铜”计划:一是政策激励,对35岁以下博士、硕士分别给予30万元、15万元购房补贴,创业项目提供最高50万元贴息贷款;二是平台搭建,建设“青年人才驿站”,提供3个月免费住宿,举办“青创大赛”“人才沙龙”等活动;三是生活关怀,开通“人才服务码”,实现住房、医疗、子女入学等事项“一码通办”,建设青年友好型街区、文体中心,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2023年,全区青年人才净流入率达8.2%,较上年提升2.5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