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如何以人力资源建设夯实强国根基?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2 分钟
位置: 首页 人力资源 正文

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将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纳入国家战略体系,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显著提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从“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化实施到“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加速转变,从教育优先发展的坚实根基到体制机制创新的活力释放,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在新时代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为迈向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奠定了坚实基础。

人力资源 强国 十八大

人力资源强国的核心内涵,在于将人力资源开发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通过全面提升国民素质、优化人才结构、激发人才活力,使人才资源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结构合理、效能充分,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这一重要论述为人力资源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人才强国的关键,不仅在于人才“量”的积累,更在于“质”的提升和“用”的效能,需要通过教育培养、人才引进、使用激励、保障服务等全链条协同,让各类人才各得其所、各展其长。

从战略定位来看,党的十八大将人力资源强国建设与创新型国家建设、教育现代化紧密衔接,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部署抓住了人力资源开发的源头活水——教育,十多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5%,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1.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30%提升至2023年的60.8%,进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12年的10.5年提高到2023年的11.3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4年,人力资源开发水平迈上新台阶,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储备。

在教育基础支撑方面,我国持续推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通过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双一流”建设等,高等教育区域结构、学科结构不断优化;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了一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2023年全国高职(专科)院校招生538.98万人,为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输送了大批“能工巧匠”,基础教育阶段,“双减”政策有效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等,让教育资源更多向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倾斜,教育公平的阳光照亮更多角落,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国民整体素质,更从源头上优化了人力资源结构,为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破四唯”(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为突破口,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出台,构建了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激励保障体系,在科研领域,推行“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让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人员“英雄有用武之地”;在企业层面,完善技术入股、股权激励等方式,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我国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实施更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截至2023年,累计吸引回国留学人员超过500万人,高被引科学家”数量居世界前列,形成了“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的良性循环。

人力资源 强国 十八大

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方面,人力资源开发紧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布局,围绕科技自立自强,实施“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培养了一批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在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涌现出大批优秀人才,突破了一批“卡脖子”技术,乡村振兴战略中,通过“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特岗计划”等,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截至2023年,全国累计选派乡村振兴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33.2万人次,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动能,这些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将人力资源开发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才能最大限度释放人才价值。

从实践成效来看,我国人力资源强国建设成果显著,人才资源总量从2012年的1.2亿人增长到2023年的2.2亿人,规模居世界首位;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从2012年的325万人年提高到2023年的635万人年,稳居世界首位;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量达62人年,较2012年增长112%,这些数字背后,是我国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2023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达3.3万亿元,占GDP比重达2.64%,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跃升至2023年的第12位,人才红利正在加速释放,成为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展望未来,人力资源强国建设仍需持续发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强调“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需要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强化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培养更多拔尖创新人才;需要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需要营造尊重人才、关爱人才的社会氛围,让各类人才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贡献智慧和力量。

指标名称 2012年数值 2023年数值 增幅
人才资源总量(亿人) 2 2 3%
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万人年) 325 635 4%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30 8 7%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5 3 6%
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量(人年) 3 62 6%

相关问答FAQs

人力资源 强国 十八大

问题1: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人力资源强国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标志性成就?
解答: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取得四大标志性成就:一是人才资源总量实现跨越式增长,从1.2亿人增至2.2亿人,规模稳居世界首位;二是人才结构持续优化,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达635万人年,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量增长111.6%,创新人才队伍实力显著增强;三是教育基础更加坚实,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突破60%,进入普及化阶段,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至11.3年;四是体制机制改革取得突破,“破四唯”深入推进,人才评价、激励、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人才创新活力有效释放,为科技自立自强、产业升级提供了坚实支撑。

问题2:面对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未来人力资源强国建设需要重点突破哪些瓶颈?
解答: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对人力资源开发提出更高要求,未来需重点突破三方面瓶颈:一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不足,需强化基础学科、前沿学科建设,完善“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机制,培养更多战略科学家、卓越工程师、青年科技人才;二是人才区域、行业分布不均衡,需通过政策引导推动人才向中西部、基层、重点领域(如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流动,优化人才空间布局和结构;三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仍需深化,需进一步破除行政化、“官本位”倾向,赋予用人主体更大自主权,完善市场化激励机制,让人才价值得到充分实现。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潜山事业单位真题的作用、内容、获取方式及备考技巧是什么?
« 上一篇 10-03
铜山县人力资源发展面临哪些挑战与对策?
下一篇 » 10-03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作者信息

热门文章

1
系统获取,无需修改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