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地处鲁中山区与平原交界处,是连接华东、华北地区的重要节点,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全县常住人口约70万人,其中劳动年龄人口(16-59岁)占比约60%,人力资源总量丰富,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劳动力支撑,近年来,东平县立足“工业强县、农业稳县、文旅兴县”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结构持续优化,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形成了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人力资源体系。
劳动力结构方面,呈现“年轻劳动力占比稳定、中坚力量突出、技能水平逐步提升”的特点,从年龄结构看,18-35岁青年劳动力占比约35%,36-45岁中年劳动力占比约40%,46-60岁大龄劳动力占比约25%,劳动力队伍以中青年为主体,兼具活力与经验,从学历层次看,全县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下学历占比约60%,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约40%,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占比逐年上升,较五年前提升5个百分点,从产业分布看,第一产业(农业、林业、牧渔业)吸纳劳动力约18万人,占比约43%;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吸纳约15万人,占比约36%;第三产业(服务业、物流、文旅等)吸纳约9万人,占比约21%,第三产业就业占比呈持续增长态势,符合产业结构升级趋势。
东平县劳动力年龄结构分布表 | 年龄段 | 人数(万人) | 占比(%) | |----------|--------------|------------| | 18-35岁 | 14.7 | 35 | | 36-45岁 | 16.8 | 40 | | 46-60岁 | 10.5 | 25 |
东平县劳动力产业分布表 | 产业类别 | 人数(万人) | 占比(%) | |----------|--------------|------------| | 第一产业 | 18 | 43 | | 第二产业 | 15 | 36 | | 第三产业 | 9 | 21 |
就业现状与政策支持方面,东平县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政府持续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实施“稳就业保民生”专项行动,通过搭建线上线下招聘平台、发放创业担保贷款、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措施,促进重点群体就业,2023年,全县举办各类招聘会32场,达成就业意向1.2万人;发放创业贷款2800万元,带动就业3500人;针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群体,开展“点对点”就业服务,累计帮助8000余人实现稳定就业,县域内重点企业如东平湖文旅集团、山东康平纳集团等,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模式,吸纳本地劳动力超5000人,形成了“企业用工有保障、劳动力就业有渠道”的双赢局面。
人才引进与职业技能培养方面,东平县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推出“人才新政十条”,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给予最高50万元安家补贴,提供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一站式”服务,针对技能型人才,实施“技能东平”行动,依托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院校等平台,开展电工、焊工、家政服务、电商运营等特色培训,年培训技能人才1.5万人次,培训后就业率达85%以上,推动“产学研”合作,与山东农业大学、济南大学等高校共建实习基地,每年吸引高校毕业生来东平实习实践,留东就业率达30%。
当前,东平县人力资源发展仍面临劳动力老龄化加速、技能人才总量不足、高端人才吸引力较弱等挑战,将持续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加强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对接,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推动人力资源从“数量红利”向“质量红利”转变,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动力。
FAQs:
问:东平县人力资源的主要优势有哪些?
答:东平县人力资源优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总量丰富,劳动年龄人口占比超60%,形成较大规模劳动力供给;二是成本相对较低,劳动力平均工资水平低于周边城市,企业用工成本优势明显;三是政策支持有力,政府通过创业补贴、技能培训、人才引进等政策,为人力资源开发提供全方位保障。
问:东平县在促进劳动力技能提升方面有哪些具体措施?
答:东平县主要通过四方面措施提升劳动力技能:一是实施“技能东平”行动,依托职业院校开展免费技能培训,年培训超1.5万人次;二是推行“校企合作”“订单培养”,联合企业制定培训课程,实现“培训即就业”;三是发放技能提升补贴,对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劳动力给予800-2000元补贴;四是建设实训基地,打造“理论+实操”一体化培训平台,提升培训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