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秉县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处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地带,境内山川秀美,拥有云台山、杉木河等著名自然景区,同时以特色农业(如施秉头道菜、中药材、生态茶)和生态旅游业为支柱产业,人力资源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资源,其结构、质量与配置效率直接关系到施秉县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当前,施秉县人力资源发展既面临山区县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也依托自身资源禀赋探索特色化路径,整体呈现“总量稳定、结构优化、潜力待挖”的态势。
施秉县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一)总量与规模:劳动力资源充足但外流压力显著
截至2023年,施秉县常住人口约14.2万人,其中劳动年龄人口(16-59岁)约8.7万人,占总人口的61.3%,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受限于本地产业吸纳能力不足,每年约有2.3万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主要流向长三角、珠三角等制造业和服务业发达地区,外出务工人员以初中及以下学历为主,从事建筑、制造、餐饮等行业的普工岗位占比超65%,本地劳动力中,农业从业人员占比约42%,服务业(含旅游)占比35%,工业占比仅8%,产业结构对劳动力的需求层次较低。
(二)结构与素质:学历技能双短板突出,老龄化趋势显现
从学历结构看,全县劳动力人口中,初中及以下学历占比58.2%,高中/中专学历占比31.5%,大专及以上学历仅占10.3%,高学历人才严重匮乏,技能水平方面,持有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的劳动力占比不足20%,且集中在建筑、驾驶等传统领域,旅游服务、现代农业、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的技能人才缺口明显,年龄结构上,劳动力人口中40岁以下占比43.6%,40-55岁占比41.2%,55岁以上占比15.2%,老龄化程度逐步加深,农业领域“老龄化兼业化”问题突出,年轻劳动力务农意愿低,土地撂荒风险隐现。
(三)产业分布:人力资源与特色产业匹配度逐步提升
近年来,施秉县依托“生态+旅游+农业”融合发展模式,人力资源产业分布呈现优化趋势,旅游业方面,直接从业人员约1.2万人,包括景区服务、民宿经营、导游讲解等岗位,其中通过“旅游技能培训计划”持证上岗人员达3200人;特色农业方面,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约3.8万人参与头道菜、太子参、生态茶等种养殖,其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100人;工业方面,依托生态食品加工、建材等小微企业,从业人员约0.7万人,但技术工人占比不足15%。
表:施秉县劳动力人口产业与学历结构分布(2023年)
| 产业类别 | 从业人员数量(人) | 占比(%) | 学历结构(初中及以下占比,%) |
|----------------|--------------------|-----------|--------------------------------|
| 农业 | 36580 | 42.0 | 65.3 |
| 服务业(含旅游)| 30450 | 35.0 | 52.1 |
| 工业 | 6090 | 7.0 | 48.7 |
| 其他(自由职业等)| 1580 | 1.8 | 61.5 |
施秉县人力资源发展面临的挑战
- 人才外流与本地“引才难”并存:本地优质教育资源匮乏,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率不足25%;而外出务工人员因薪资待遇、职业发展空间有限,返乡创业就业意愿低,形成“孔雀东南飞”与“引凤筑巢难”的双重困境。
- 技能培训与产业需求脱节:现有培训多以传统农业、建筑技能为主,针对旅游服务管理、农产品电商运营、康养护理等新兴领域的培训资源不足,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匹配度低,导致“培训后就业难”与“企业用工难”并存。
- 老龄化与劳动力供给收缩: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外流,留守劳动力以老人和妇女为主,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面临“谁来种地”的挑战;本地企业对高龄劳动力的吸纳意愿弱,加剧劳动力供给矛盾。
- 政策与服务体系有待完善:人力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滞后,就业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人才评价、激励机制不健全,对高层次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吸引力不足,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仍需打通。
施秉县人力资源发展策略与路径
(一)构建“精准化”技能培训体系,提升人力资本质量
围绕“旅游+农业+电商”主导产业,实施“技能提升专项行动”:
- 旅游服务技能培训:联合县文旅局、职业中学开设“民宿管家”“研学导师”“非遗传承”等特色课程,年培训2000人次,推动旅游服务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
- 现代农业技能培训:依托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中心,开展太子参标准化种植、生态茶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培训,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500人,支持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
- 数字经济技能培训:联合电商平台、第三方培训机构,开设农村电商运营、直播带货、短视频制作等课程,培训“新农人”300人,推动农产品线上销售。
(二)推动“产业-人才”协同发展,创造高质量就业岗位
- 旅游业提质扩岗:依托云台山、杉木河等景区,开发“旅游+康养”“旅游+文化”融合项目,培育研学旅行、户外拓展等新业态,新增就业岗位800个;支持“民宿集群”建设,对返乡创业经营民宿的给予5万元创业补贴;
- 特色农业延链增效:推动头道菜、中药材等农产品深加工,引进2-3家食品加工企业,带动就业500人;发展“订单农业”,与贵州百灵、益佰制药等企业建立原料供应基地,实现“家门口就业”;
- 数字经济赋能就业:建设“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培育10个电商示范村,支持返乡青年开设网店,预计带动300人灵活就业。
(三)优化人才政策与服务环境,破解“引才留才”难题
- 政策激励:出台《施秉县人才引进办法》,对硕士以上学历或高级技能人才给予8-12万元安家补贴,提供人才公寓、子女入学等保障;对返乡创业人员给予最高2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
- 平台搭建:建立“施秉籍人才数据库”,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设立“产学研基地”,柔性引进农业技术、旅游规划等领域专家10-15名;
- 服务提升:整合县人社、就业等部门资源,打造“一站式”人力资源服务中心,提供职业介绍、技能培训、创业孵化等全流程服务,实现“就业服务不出村、技能培训送到户”。
保障措施
- 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县人力资源开发领导小组,统筹发改、教育、人社等部门资源,将人力资源发展纳入乡镇绩效考核,确保各项政策落地见效。
- 加大财政投入:设立人力资源发展专项资金,每年安排不低于2000万元,用于技能培训、创业补贴、人才激励等,并逐年增长。
- 营造良好氛围:通过“施秉工匠”“乡村振兴带头人”等评选活动,弘扬技能成才、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增强本地劳动力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
相关问答FAQs
Q1:施秉县当前人力资源发展的重点方向是什么?
A:施秉县人力资源发展重点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聚焦“旅游提质、农业增效、数字赋能”三大领域,以“技能培训精准化、产业协同高效化、人才服务优质化”为核心,着力解决“人才外流、技能不足、老龄化”等问题,推动人力资源从“数量红利”向“质量红利”转变,为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Q2:如何吸引和留住外地人才到施秉县就业创业?
A:一是强化政策“引力”,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给予安家补贴、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一揽子”支持;二是打造产业“平台”,依托旅游、特色农业等优势产业,提供创业孵化基地、电商服务中心等载体,让人才“有事干、有发展”;三是优化服务“暖力”,建立人才服务专员制度,解决住房、就医、子女入学等后顾之忧,同时营造尊重人才、包容创新的社区环境,增强人才归属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