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西区作为沈阳乃至东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拥有深厚的产业积淀和丰富的人力资源储备,近年来,铁西区立足“工业强区”定位,以服务产业升级、促进就业创业为核心,构建了覆盖广泛、精准高效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从政策体系完善到服务模式创新,从人才引育留用到数字化转型,铁西人力资源工作呈现出系统化、专业化、特色化的发展态势。
在政策支持方面,铁西区形成了“1+N”人才政策框架,以《铁西区人才发展实施意见》为核心,配套出台涵盖引进、培养、评价、激励等环节的专项措施,针对高层次人才,实施“安家补贴+项目资助+创业扶持”组合政策,对带技术、带项目来区创业的团队给予最高500万元资金支持;面向技能人才,建立“技能等级与薪酬挂钩”机制,对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的给予每月600-2000元技能补贴;聚焦高校毕业生,推出“就业见习+住房保障+岗位推荐”全链条服务,2023年累计帮助3200名高校毕业生实现本地就业,为提升政策知晓度和落实率,铁西区创新“政策计算器”线上平台,企业和个人可通过输入基本信息自动匹配适用政策,实现“一键申报、全程网办”,全年政策兑现效率提升40%。
服务模式创新是铁西人力资源工作的突出亮点,区级人力资源市场打造“一站式”服务大厅,设置招聘对接、档案托管、社保代理等12个服务窗口,全年举办“春风行动”“金秋招聘”等线上线下招聘活动80余场,服务企业1200余家次,达成就业意向1.5万人,针对重点产业,建立“产业+人才”服务专班,围绕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等主导产业,联合企业编制《产业人才需求目录》,定向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2023年与30家企业合作开设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等特色课程,培训产业工人2000余人,为破解小微企业用工难题,推出“共享用工”模式,通过建立区域内企业用工余缺调剂平台,帮助28家企业实现劳动力共享,节约用工成本超800万元。
数字化转型赋能人力资源服务提质增效,铁西区建成“智慧就业”综合管理平台,整合岗位信息、求职登记、培训报名等数据,运用大数据分析实现“岗位-人才”精准匹配,2023年平台岗位推荐成功率达35%,较传统模式提升20个百分点,开发“铁西人才”APP,提供政策查询、在线面试、职业测评等“掌上服务”,累计注册用户超5万人,日均活跃量达3000人次,在档案管理方面,推进“电子档案”全覆盖,实现档案接收、转递、查询等业务全程网办,年均办理档案业务1.2万件,办理时限缩短至1个工作日。
重点领域人才培育成效显著,围绕老工业基地振兴需求,实施“工匠培育”工程,建立“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模式,2023年培养学徒500人,其中85%成为企业技术骨干,支持企业与高校共建现代产业学院,沈阳工业大学铁西校区、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开设“订单班”,年培养技能人才800余人,为吸引青年人才,打造“青年人才驿站”,为来区求职的应届毕业生提供3个月免费住宿,配套开展职业指导、企业参观等活动,全年服务青年人才1200人次。
区域协同发展不断深化,铁西区主动融入沈阳经济区人才一体化建设,与鞍山、抚顺等城市建立“人才服务联盟”,实现职业资格互认、社保关系转移接续“一地办理”,依托沈阳自贸区铁西块区政策优势,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功能性机构入驻,带动国际化人才集聚,2023年引进海外留学人才56人,同比增长15%。
铁西区将持续深化人力资源领域改革,聚焦“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方向,加强数字技能人才培养;优化“人才生态链”,完善教育、医疗、住房等配套服务;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与产业深度融合,构建“引才-育才-用才-留才”全周期服务体系,为东北全面振兴注入更强人才动能。
相关问答FAQs
Q1:铁西区对高校毕业生有哪些就业创业支持政策?
A1:铁西区针对高校毕业生推出“就业启航”计划,包括:①就业见习补贴,对吸纳高校毕业生见习的企业给予每人每月1000元补贴,见习期最长12个月;②创业扶持,高校毕业生首次创业可申请最高20万元个人创业担保贷款,给予3年财政贴息;③住房保障,来区就业的全日制本科生可申请每月500元租房补贴,连续发放3年;④岗位推荐,通过“铁西人才”APP定期推送优质岗位,提供“一对一”职业指导服务,对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给予最高1万元的一次性创业补贴。
Q2:铁西区如何推动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
A2:铁西区通过“三对接”机制实现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匹配:①专业对接产业,联合本地职业院校开设装备制造、智能制造等特色专业,根据企业需求动态调整课程设置;②师资对接企业,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占比达40%,确保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同步;③评价对接岗位,推行“企业技能自主评价”,允许企业根据岗位需求制定技能等级标准,2023年已有15家企业开展自主评价,颁发证书1.2万张,实现“考用一致”,建立“校企联合实训基地”,企业提供实训设备和技术指导,学校负责理论教学,年培养技能人才1500人,就业率达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