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平县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部,是典型的农业县,同时也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人力资源开发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黄平县立足县情,通过政策引导、技能培训、产业带动等措施,逐步优化劳动力结构,提升人力资源质量,但仍面临劳动力外流、人才短缺等挑战,需进一步探索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人口与劳动力规模
黄平县总人口约30万人(2023年数据),其中常住人口约28万人,劳动力资源(16-59岁)约16万人,占总人口的53%,农村劳动力占比超70%,是人力资源的主体,随着城镇化推进,县域内劳动力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但转移规模有限,仍以传统农业为主,劳动力整体呈现“数量充足、结构待优化、质量需提升”的特点,其中青壮年劳动力(16-45岁)占比约60%,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但51岁以上劳动力占比逐年上升,老龄化趋势显现。
劳动力结构与就业分布
从年龄结构看,劳动力中16-35岁青年群体约6.4万人,占比40%,以外出务工为主;36-50岁中年群体约7.2万人,占比45%,是本地农业和县域服务业的主力;51岁以上群体约2.4万人,占比15%,多从事传统种养殖业,从产业分布看,第一产业(农业)吸纳劳动力8.8万人,占比55%;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吸纳3.2万人,占比20%;第三产业(服务业)吸纳4万人,占比25%,就业结构仍以农业为主导,二、三产业吸纳能力较弱,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关。
黄平县劳动力年龄结构(2023年) |
---|
年龄段 |
16-35岁 |
36-50岁 |
51岁以上 |
黄平县劳动力产业分布(2023年) |
---|
产业类别 |
第一产业(农业) |
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 |
第三产业(服务业) |
就业与人才政策
黄平县将“稳就业、保民生”作为人力资源工作的核心,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针对农村劳动力,开展“春风行动”“劳务协作”等活动,年均组织外出务工约9万人,主要流向浙江、广东、福建等省份,从事制造业、建筑业等行业,年劳务收入超20亿元,针对本地就业,依托农业产业园(如黄平旧州辣子鸡产业园、林下经济种植基地)、小微企业(民族手工艺品加工、农产品加工)等,创造就业岗位约3万个,吸纳劳动力就近就业。
在人才引进与培养方面,黄平县实施“且兰英才计划”,重点引进教育、医疗、农业等领域高层次人才,提供安家补贴(5-1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10-50万元)等支持;开展“乡土人才培育工程”,每年培训农村实用人才2000人次,涵盖电商运营、养殖技术、非遗传承(如苗族银饰、蜡染)等领域;建立“人才公寓”,解决外来人才住房问题,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教育培训与技能提升
教育培训是提升人力资源质量的关键,黄平县基础教育资源较为完善,拥有黄平民族中学、县职业技术学校等学校,其中职校开设电商、旅游服务、农产品加工等专业,年培养技能人才800人,针对劳动力技能短板,实施“全民技能提升行动”,年均开展劳动力培训5000人次,内容涵盖电工、焊工、家政服务、直播带货等,通过“订单式”培训(与企业合作定向培养)提升就业针对性,依托“农民夜校”“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平台,开展政策法规、农业技术等培训,助力劳动力素质提升。
面临的挑战
黄平县人力资源开发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劳动力外流严重,青壮年外出务工比例高,本地“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二是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和技能人才短缺,教育、医疗等领域人才缺口较大;三是产业支撑不足,本地企业规模小、数量少,高质量就业岗位有限,劳动力多从事低附加值工作;四是培训与市场需求脱节,部分培训内容滞后于产业升级需求,劳动力技能难以适应新兴产业发展。
未来发展方向
黄平县需从多方面发力,提升人力资源效能:一是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如中药材、林下养殖)、文旅产业(且兰古国文化旅游、谷陇芦笙节),创造更多本地就业岗位;二是深化产教融合,推动职校与本地企业合作,增设符合产业需求的专业,定向培养技能人才;三是完善人才政策,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鼓励大学生、退役军人返乡创业;四是加强就业服务,搭建线上线下招聘平台,建立劳务协作长效机制,稳定外出务工规模,同时吸引劳动力回流。
相关问答FAQs
黄平县外出务工人员的主要去向和从事行业是什么?
答:黄平县外出务工人员主要流向长三角(浙江、江苏)、珠三角(广东、福建)等经济发达地区,占比约70%;其次是省内贵阳、遵义等地,从事行业以制造业(电子、服装)、建筑业(工地施工)、服务业(餐饮、物流)为主,其中制造业占比约45%,建筑业占25%,服务业占20%,少数从事农业种植或自主创业。
黄平县针对返乡创业有哪些支持政策?
答:黄平县为返乡创业者提供多方面支持:一是资金扶持,可申请最高2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财政贴息;二是场地支持,返乡创业园提供免费或低价办公、生产场地;三是培训支持,开展创业培训(如电商运营、企业管理),并邀请专家一对一指导;四是税收优惠,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可享受增值税减免、企业所得税优惠;五是服务保障,设立“返乡创业绿色通道”,简化审批流程,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对接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