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银行作为陕西省地方性法人股份制商业银行,自成立以来始终将人力资源管理作为战略发展的核心支撑,通过系统化的人才培养、科学的激励机制与完善的企业文化建设,构建了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为业务稳健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在组织架构层面,长安银行总行人力资源部统筹全行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下设招聘配置、培训发展、绩效管理、薪酬福利、员工关系等多个专业模块,同时在各分行、支行设立人力资源专岗,形成“总-分-支”三级联动的管理体系,确保人力资源政策高效落地。
在人才招聘与配置方面,长安银行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人岗匹配”的原则,构建了多元化、市场化的招聘渠道,针对管理岗、专业岗及操作岗不同需求,通过校园招聘吸纳应届优秀人才,储备发展潜力;通过社会招聘引进具有金融科技、风险管理、投资银行等领域的资深专业人才,优化队伍结构;通过内部竞聘与岗位轮换,激发员工活力,实现人力资源的动态配置,近年来,为适应数字化转型趋势,银行重点加大了对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领域人才的引进力度,2023年科技类岗位招聘占比提升至35%,有效推动了金融科技与业务场景的深度融合。
培训发展体系是长安银行人力资源建设的重点内容,银行建立了“新员工-专业骨干-管理人才”全周期培养体系,针对新员工实施“启航计划”,通过入职培训、导师带教、轮岗实习等方式帮助其快速融入;针对专业骨干开展“专精计划”,围绕信贷审批、风险控制、财富管理等核心业务模块,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专业技能培训,年培训时长超40小时;针对管理人才实施“领航计划”,通过领导力研修班、外部标杆企业参访、跨部门项目历练等方式提升管理能力,长安银行还搭建了“长安学堂”在线学习平台,整合内外部优质课程资源,员工可根据自身需求自主选课,2023年平台课程上线量达1200门,学习完成率92%。
绩效与薪酬管理方面,长安银行推行“战略导向、量化考核、激励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将组织目标与个人绩效紧密挂钩,采用KPI与OKR相结合的考核模式,对前台业务部门侧重业绩指标,中后台部门侧重服务效率与风险控制指标,考核结果与薪酬调整、晋升发展、培训机会直接关联,充分激发员工主观能动性,在薪酬结构上,构建“基本工资+绩效奖金+福利津贴+长期激励”的多元薪酬体系,绩效奖金占比达50%以上,同时为员工提供五险二金、补充商业保险、年度体检、带薪年假等福利,2023年员工平均薪酬较上年增长8%,薪酬竞争力在区域内城商行中位居前列。
员工关系与企业文化建设方面,长安银行注重人文关怀,通过建立员工诉求响应机制、开展心理健康讲座、组织文体活动等方式增强员工归属感;推行“员工援助计划”(EAP),为员工提供心理疏导与职业发展咨询;设立“创新工作室”“青年突击队”等团队,鼓励员工参与业务创新与攻坚,银行以“金融为民 服务地方”为核心理念,通过开展“金融知识进社区”“乡村振兴帮扶”等公益活动,培育员工的社会责任感,形成了“团结、拼搏、创新、奉献”的企业文化氛围,员工满意度连续三年保持在90%以上。
招聘渠道 | 主要目标人群 | 配置特点 |
---|---|---|
校园招聘 | 应届毕业生 | 储备后备力量,培养文化认同 |
社会招聘 | 资深专业人才 | 补充紧缺领域,优化队伍结构 |
内部竞聘/轮岗 | 现有员工 | 激发内部活力,实现人岗匹配 |
相关问答FAQs
Q1:长安银行在金融科技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具体措施?
A1:长安银行通过“引育结合”策略强化金融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在引进方面,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建立“产学研用”合作,设立“长安银行金融科技奖学金”,定向培养复合型人才;通过社会招聘引进具有互联网科技企业从业背景的技术专家,在培养方面,实施“科技赋能计划”,组织员工参与金融科技项目实战,与蚂蚁集团、酷盾安全等企业开展技术交流;设立“科技人才晋升双通道”,技术人才可从初级工程师晋升至首席技术专家,享受与管理岗同等的薪酬待遇与发展机会。
Q2:长安银行如何帮助员工实现职业发展?
A2:长安银行构建了“管理+专业”双通道职业发展体系,员工可根据自身优势选择管理序列(如主管、部门经理、分行行长)或专业序列(如初级专员、高级专员、资深专家)发展路径,银行定期开展员工职业发展评估,结合绩效结果与个人意愿提供定制化发展建议:对于管理潜质员工,纳入“青年干部储备库”,通过轮岗锻炼、导师辅导加速成长;对于专业骨干,提供外部高端研修、专业资格认证补贴(如CFA、FRM、CPA),支持其深耕专业领域,推行“内部人才市场”机制,鼓励跨部门、跨区域流动,2023年内部流动率达15%,有效拓宽了员工的职业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