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平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贺州市下辖县,地处桂粤湘三省(区)交界处,生态环境优越,素有“中国最美小城”之称,人力资源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要素,其结构、质量与配置效率直接关系到昭平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当前,昭平人力资源呈现总量稳定、结构逐步优化的发展态势,但也面临着技能型人才培养滞后、人才外流压力等现实挑战,需通过系统性策略加以破解。
从人力资源总量与结构来看,昭平劳动力资源规模较为稳定,截至近年,全县常住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占比约65%,其中农村劳动力占比超过60%,以传统农业和外出务工为主要就业渠道,年龄结构上,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特点,35-50岁劳动力群体占比最高,但青年劳动力(18-35岁)外流现象较为明显,导致部分行业面临“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技能水平方面,劳动力整体技能层次偏低,初级技能劳动者占比超70%,而高技能人才(如高级技工、专业技术人才)占比不足5%,难以满足产业升级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城乡分布上,城镇劳动力主要集中在教育、卫生、公共服务等领域,农村劳动力则多从事茶叶、油茶、水稻等特色种养殖业,或通过就近务工、跨省就业实现转移就业。
为更直观展示昭平人力资源的产业适配情况,以下为近年主要产业就业人员技能结构分布表:
产业类别 | 就业人员占比 | 初级技能及以下 | 中级技能 | 高级技能及以上 |
---|---|---|---|---|
特色农业(茶叶、油茶等) | 45% | 85% | 12% | 3% |
制造业(农产品加工等) | 20% | 70% | 25% | 5% |
旅游业及服务业 | 25% | 65% | 30% | 5% |
公共服务及机关事业单位 | 10% | 40% | 45% | 15% |
从表格可见,昭平人力资源技能结构与产业发展需求存在明显差距:特色农业作为主导产业,就业人员以初级技能为主,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和品牌化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中高级技能人才占比偏低,难以支撑产业链延伸和品质提升;公共服务领域技能水平相对较高,但总量有限,难以满足民生服务需求。
当前昭平人力资源发展面临的核心挑战,一是“引才难”与“留才难”并存,受限于区位条件、薪资待遇和职业发展空间,高层次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引进渠道狭窄,本地培养的优秀青年人才也多流向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导致人才“逆差”持续扩大,二是“技能错配”问题突出,传统劳动力技能以体力型和经验型为主,而新兴产业(如电商、康养旅游)对数字技能、服务技能的需求日益增长,劳动力技能更新速度滞后于产业转型节奏,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质量不高,多数农村劳动力从事低技能、低收入岗位,就业稳定性差,抗风险能力弱,制约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
针对上述问题,昭平需从“培养、引进、服务”三方面发力,构建与区域发展适配的人力资源体系,在人才培养上,聚焦茶叶、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联合职业院校、行业协会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重点提升茶叶加工、乡村旅游运营、电商直播等实用技能,培育“田秀才”“土专家”等本土人才,在人才引进上,出台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对返乡创业人才、高技能人才给予住房补贴、创业扶持,同时搭建“产学研用”合作平台,吸引外部专家团队参与产业项目,在就业服务上,完善县、乡、村三级就业服务体系,通过线上线下招聘会、劳务协作等方式拓宽就业渠道,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与岗位需求的精准对接,提升劳动力就业质量。
还应依托昭平生态优势,推动“人力资源+生态产业”融合发展,例如发展生态康养、研学旅行等新业态,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同时优化营商环境,鼓励本地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升附加值,以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人力资源结构升级,形成“产业集聚人才、人才引领产业”的良性循环。
FAQs
Q1:昭平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主要面临哪些问题?
A1:昭平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主要面临三方面问题:一是技能单一,多从事建筑、制造等体力型岗位,就业选择有限;二是权益保障不足,部分存在劳动合同不规范、工资拖欠等问题;三是家庭与工作平衡难,留守老人、儿童照料压力导致部分劳动力难以长期外出务工。
Q2:如何提升昭平本地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
A2:提升本地劳动力就业竞争力需多措并举:一是强化职业技能培训,针对市场需求开展茶叶深加工、电商运营、家政服务等实用技能培训,发放培训补贴;二是推动就近就业创业,依托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园创造岗位,支持返乡人员创业,落实税收减免、小额贷款等扶持政策;三是加强就业服务,建立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动态发布岗位信息,组织定向招聘会,促进供需精准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