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地区作为新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力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和长治久安具有战略意义,南疆包括喀什、和田、阿克苏、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克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巴州)等地,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人力资源结构、质量与区域发展需求之间仍存在差距,系统分析现状、挑战与路径,对推动南疆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南疆人力资源现状呈现“总量充足但结构失衡”的特点,从人口规模看,南疆五地州常住人口占新疆总人口的近三分之一,劳动力资源总量超过700万,人口红利潜力较大,但结构问题突出:一是年龄结构较轻,劳动力中35岁以下占比超60%,但技能人才占比不足15%,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产业分布失衡,就业人员中第一产业占比超55%,以传统农业为主,二产、三产就业占比分别为18%和27%,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就业能力较弱;三是教育水平偏低,劳动年龄人口中高中及以上学历占比不足3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于新疆平均水平,技能培训覆盖率仅为35%,难以满足现代产业发展需求。
当前南疆人力资源开发面临多重挑战,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基础教育阶段优质资源集中在城镇,乡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脱节,培养的技能人才与纺织、农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匹配度低,产业结构单一,南疆以农业和传统服务业为主,高附加值产业少,就业岗位质量不高,劳动力“隐性失业”问题突出,人才流失严重,受薪资待遇、发展空间等限制,本地培养的高技能人才和高校毕业生向内地及北疆流动,高层次人才引进难度大,区域协作机制不完善,援疆资源与本地人力资源融合度不高,技能培训、产业帮扶等未能形成长效联动。
推动南疆人力资源开发需多措并举,一是强化教育基础,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推进“组团式”教育援疆,加强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围绕纺织、电子组装、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开设特色专业,培养“适销对路”的技能人才,二是推动产业就业联动,依托南疆农产品、能源、旅游等资源,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特色服务业,如纺织服装、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民族手工艺、乡村旅游等,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三是完善人才政策,提高基层技术人员、乡村教师的薪资待遇和职业发展空间,实施“南疆本土人才培育计划”,鼓励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建立“人才+项目”引进机制,吸引外部人才扎根南疆,四是深化区域协作,推动援疆省市与南疆开展技能培训合作,建立“订单式”培养模式,利用援疆资源建设实训基地,促进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就业。
南疆主要地区人力资源基本情况(2023年 approximate数据)
地区 | 人口总量(万人) | 劳动力资源(万人) | 就业人员产业占比(一产/二产/三产) | 技能人才占比(%) |
---|---|---|---|---|
喀什地区 | 450 | 280 | 60% / 15% / 25% | 10% |
和田地区 | 240 | 150 | 65% / 10% / 25% | 8% |
阿克苏地区 | 240 | 150 | 55% / 20% / 25% | 12% |
克州 | 60 | 35 | 70% / 10% / 20% | 7% |
巴州 | 140 | 85 | 40% / 30% / 30% | 15% |
通过以上措施,南疆人力资源开发将逐步实现从“数量红利”向“质量红利”转变,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助力南疆在乡村振兴、产业升级、民族团结中实现新突破。
FAQs
Q1:南疆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主要瓶颈是什么?
A1:主要瓶颈包括:教育资源供给不足,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脱节;产业结构单一,高质量就业岗位缺乏;人才流失严重,本地培养人才外流;区域协作机制不完善,援疆资源与本地人力资源融合度低。
Q2:如何通过产业升级促进南疆人力资源质量提升?
A2:一是依托特色资源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农产品加工),创造技能型就业岗位;二是推动旅游业与民族手工艺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三是引入数字经济新业态(如电商、直播),开展数字技能培训;四是建立“产业+培训”联动机制,企业参与课程设计,实现“培养即上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