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事业单位改革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7 分钟
位置: 首页 事业单位 正文

上海市事业单位改革是深化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旨在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激发事业单位活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作为全国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地区之一,上海市自2011年启动改革以来,围绕“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核心原则,逐步构建起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治理规范、运行高效的事业单位管理体系。

上海市事业单位改革

改革首先以分类推进为基础,明确事业单位功能定位,根据社会功能将事业单位划分为行政类、公益类和经营类三大类,针对不同类别实施差异化改革路径,行政类事业单位逐步将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并入相关部门,实现“行政职能回归机关”;公益类事业单位细分为公益一类(承担基本公益服务,如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公益二类(可部分市场化的公益服务,如高等教育、文化体育),强化公益属性,优化资源配置;经营类事业单位则全面转企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参与市场竞争,通过分类改革,上海市事业单位总数从改革初期的近万家缩减至2023年的约5000家,其中公益类占比超85%,公共服务供给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显著提升。

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重点推进“放管服”改革,破除传统管理模式弊端,一是推进政事分开,减少行政干预,落实事业单位在人事管理、内设机构设置、收入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权,例如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可自主确定绩效工资分配办法,激发内部活力,二是深化管办分离,构建“政府-行业监管-机构自治”多元治理模式,通过建立理事会、董事会等法人治理结构,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决策监督,提升治理专业化水平,上海市级公立医院改革中,推行院长负责制和理事会决策制,实现管办分开、医药分开,三是创新编制管理,推行事业编制备案制,打破编制“终身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对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实行“控总量、优结构”,对公益二类和经营类事业单位逐步取消编制,实行全员聘用制。

薪酬分配与人事制度改革同步推进,打破“铁饭碗”,建立以岗位管理为基础、以绩效考核为核心的用人机制,实行公开招聘、竞聘上岗、合同管理,实现人员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薪酬分配方面,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薪酬体系,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保障基础工资与规范津贴补贴,公益二类允许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自主分配,经营类事业单位则全面实行市场化薪酬,与经营业绩挂钩,上海市还推动事业单位购买服务改革,将部分公共服务事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交由社会组织或企业承担,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公共服务新格局,例如社区养老、公共文化等领域引入专业服务机构,服务质量和效率明显提升。

上海市事业单位改革

改革成效显著,但仍面临挑战,事业单位公益属性进一步强化,2022年上海市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达89.6%,较改革前提升15个百分点;部分领域改革配套政策需进一步完善,如编制备案制下的人员社会保障衔接、转企单位的历史遗留问题处理等,上海市将继续聚焦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深化公益类事业单位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数字化转型与跨界融合,为全国事业单位改革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上海经验”。

FAQs
Q1:事业单位改革后,原事业编制人员的身份和待遇如何保障?
A:改革中,人员安置坚持“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对保留事业编制的公益一类人员,身份和待遇不变;对公益二类和转企单位人员,实行全员聘用制,原编制人员可通过“老人老办法”过渡,保留基本待遇,同时逐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转企单位人员可自愿选择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或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确保待遇平稳衔接,改革后普遍建立绩效考核制度,薪酬与业绩挂钩,激励人员提升服务效能。

Q2:如何确保改革后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不偏离?
A:通过多重机制保障公益属性:一是强化监管,建立“事前审批、事中监管、事后评价”全链条监管体系,公益类事业单位服务项目需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目录,接受社会监督;二是完善绩效考核,将服务对象满意度、公益目标完成度等核心指标纳入考核体系,考核结果与财政拨款、薪酬分配直接挂钩;三是推进信息公开,事业单位定期公开收支情况、服务项目及成效,确保公益资源透明使用;四是加强党组织领导,发挥党组织在把握公益方向、监督服务质量中的核心作用,防止市场化改革过度逐利。

上海市事业单位改革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长沙人力资源管理员
« 上一篇 今天
事业单位笔试考试大纲
下一篇 » 今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作者信息

热门文章

1
系统获取,无需修改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