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国企改革如何平衡公益性与市场化?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0 分钟
位置: 首页 事业单位 正文

事业单位和国企改革是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举措,旨在破解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升公共服务效率,推动高质量发展,长期以来,事业单位作为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国企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特定的运行模式,但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其体制僵化、效率不高、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日益凸显,改革成为必然选择。

事业单位国企改革

改革的核心领域与主要措施

(一)分类推进:明确功能定位,剥离非核心职能

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分类施策”,改变过去“一刀切”的管理模式。

  •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根据社会功能将事业单位划分为行政类、公益类和生产经营类,行政类事业单位逐步转为行政机构或并入政府部门;公益类(分公益一类、二类)保留事业单位属性,强化公益服务职能,优化资源配置;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则转制为企业,全面推向市场,如科研院所、文化场馆等通过转企改制,激发市场活力,2021年以来,全国已有超过20万家事业单位完成分类改革,公益类单位占比达70%以上,公共服务供给效率显著提升。
  • 国企分类改革:将国有企业分为商业类和公益类,商业类国企以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放大国有资本功能为导向,重点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公益类国企则以保障民生、提供公共服务为主要目标,确保政府调控能力,如城市供水、供电等公用事业领域国企,强化社会责任考核。

(二)现代企业制度构建:完善法人治理,强化市场机制

无论是国企还是转企后的事业单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改革的核心目标。

  • 法人治理结构优化:推动国企和转企事业单位建立健全“三会一层”(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治理架构,明确党组织在公司治理中的法定地位,实现“党建引领与公司治理有机融合”,央企普遍建立外部董事制度,董事会决策独立性显著增强,2022年央企外部董事占董事会成员比例达60%以上。
  • 市场化经营机制深化:重点推进“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打破“铁饭碗”“大锅饭”,在劳动制度上推行全员聘用制,实现“能进能出”;在人事制度上推行市场化选人用人,经理层成员全面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在分配制度上建立与业绩挂钩的差异化薪酬体系,激发员工积极性。

(三)监管体系重构:从“管资产”到“管资本”

改革政府监管方式,减少行政干预,强化专业化监管。

事业单位国企改革

  • 事业单位监管:从“直接管理”转向“行业监管+绩效评估”,建立公益服务清单制度,明确服务标准和质量要求,通过第三方评估、群众满意度调查等方式考核绩效,对评估不合格的单位限期整改或核减编制。
  • 国资监管: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作为政府与国企之间的“隔离带”,通过资本运作实现国有保值增值,而非干预企业日常经营,国务院国资委目前已设立12家国有资本投资公司、7家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推动国有资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关系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

(四)混合所有制改革与资源整合

通过引入非公有资本,优化股权结构,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 混改深化:在商业类国企和转企事业单位中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通过股权转让、增资扩股等方式实现股权多元化,同时加强混改后企业治理机制建设,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截至2023年,央企混改企业户数占比达70%,引入非公资本超过1.5万亿元。
  • 资源整合:推动同类事业单位和国企横向整合,减少重复建设,各地将分散的文化馆、图书馆等整合为文旅集团,实现资源集约利用;在能源、通信等领域组建大型国企集团,提升国际竞争力。

改革成效与面临的挑战

(一)主要成效

  1. 市场主体活力显著增强:国企利润总额从2012年的2.3万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3.6万亿元,年均增长5.2%;事业单位转企后,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如部分科研院所通过混改,研发投入强度提高3-5个百分点。
  2. 公共服务供给优化:公益类事业单位聚焦主责主业,公共服务覆盖面和质量双提升,公立医院去行政化改革后,平均住院日缩短1.2天,患者满意度提高至90%以上。
  3. 国有资本配置效率提升:通过“有进有退”的调整,国有资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2022年央企在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投资同比增长18%,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二)面临的挑战

  1. 历史遗留问题待解:部分事业单位转企涉及职工身份转换、社保接续等问题,阻力较大;国企办社会职能(如学校、医院)剥离进展缓慢,2023年仍有约30%的国企承担社会职能,加重企业负担。
  2. 市场化程度不均衡:部分垄断行业国企改革滞后,竞争机制不健全;部分事业单位仍存在“等靠要”思想,市场化意识薄弱。
  3. 监管能力需提升:国资监管的“管资本”体系尚不完善,专业化人才不足;事业单位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科学性有待加强,存在“重形式、轻实效”问题。

未来改革方向

未来改革将聚焦“三个强化”:一是强化市场化导向,推动国企和转企事业单位全面建立市场化经营机制,激发内生动力;二是强化创新驱动,鼓励国企加大研发投入,事业单位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三是强化民生保障,确保公益类事业单位和国企在公共服务领域的主导作用,实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相关问答FAQs

Q1:事业单位改革中,职工安置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A:事业单位改革中职工安置是关键环节,主要措施包括:①身份转换保障:转企职工保留原有身份档案,连续工龄视同国企缴费年限,社保衔接“不降低”;②再就业支持:提供技能培训、岗位推荐,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职工实行“内部退养”;③权益维护:保障职工在薪酬、职称评定等方面的合法权益,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充分听取意见,确保改革平稳推进。

事业单位国企改革

Q2:国企“三项制度”改革具体指什么?如何落地?
A:“三项制度”改革指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劳动制度改革推行全员聘用制,打破“铁饭碗”,实现合同化管理;人事制度改革推行市场化选人用人,经理层成员实行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岗位+绩效+激励”的薪酬体系,核心技术人员、高管人员实行差异化薪酬,通过股权激励、超额利润分享等方式绑定长期利益,落地需配套完善考核评价机制,以业绩为导向,确保“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福州人力资源学校哪个好?求靠谱推荐!
« 上一篇 09-15
事业单位查看成绩
下一篇 » 09-15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作者信息

热门文章

1
系统获取,无需修改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