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委党校作为省委培养党员干部和理论骨干的重要阵地,人力资源建设是保障党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围绕“为党育才、为党献策”的根本任务,其人力资源工作聚焦师资队伍、管理服务、后勤保障等板块,形成了系统化、专业化的人才发展体系,为干部教育培训和理论研究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职能定位上,陕西省委党校人力资源工作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突出“党校姓党”根本原则,将政治标准贯穿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全过程,人力资源部门统筹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后勤服务三支队伍建设,明确各岗位能力素质模型,确保人才队伍结构与党校办学需求精准匹配,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强调“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标准,打造“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师资队伍;在管理服务队伍中,注重提升干部的政策执行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保障党校教学科研活动高效运转;在后勤保障队伍中,强化服务意识和应急处突能力,为学员和教职工营造安全、舒适的工作学习环境。 围绕“引、育、管、用”四个环节展开,在人才引进方面,实施“靶向引才”计划,面向高校、科研院所、党政机关及基层一线,引进政治素质过硬、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人才,重点充实党史党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公共管理等核心学科师资力量,近年来,通过公开招聘、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渠道,年均引进博士及以上人才15名以上,优化了队伍学历和年龄结构,在人才培养方面,建立“理论研修+实践锻炼+导师帮带”培养机制,选派教师参加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调训、省委组织部专题培训,组织教师深入基层调研、挂职锻炼,提升教学科研能力;实施“名师培育工程”,支持教师申报国家级、省级课题,出版学术专著,培育省级以上教学名师5名、青年拔尖人才10名,在人才管理方面,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将教学效果、科研成果、党性表现作为核心指标,实行“年度考核+聘期考核”双轨制,考核结果与职称晋升、绩效分配直接挂钩;健全激励机制,设立教学创新奖、科研成果奖,对表现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激发队伍活力,在人才使用方面,坚持“人岗相适、才尽其用”,推行“教学科研双肩挑”制度,鼓励教师参与决策咨询,近三年提交的调研报告获省级以上领导批示20余篇,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了智力支持。
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师资队伍结构持续优化,截至2023年,全校教职工总数中,专职教师占比达55%,平均年龄42岁,硕士以上学历占比82%,高级职称教师占比58%,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为骨干、高学历高职称为主体的师资队伍,管理服务队伍中,35岁以下青年干部占比40%,本科以上学历占比95%,队伍专业化水平明显提升,通过系统化建设,人力资源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年均举办各类培训班次200余期,培训党员干部1.2万余人次,教学科研成果多次获国家级、省级奖项。
当前,陕西省委党校人力资源工作也面临一些挑战:一是高层次人才竞争加剧,部分学科领军人才相对缺乏;二是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需进一步提升;三是激励机制仍需完善,以更好激发队伍创新活力,下一步,将重点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强“数字党校”人才队伍建设,完善薪酬分配和考核评价机制,持续提升人力资源服务保障能力,为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事业提供更强支撑。
FAQs
Q1:陕西省委党校在人力资源引进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A1:一是实施“靶向引才”,聚焦核心学科需求,面向高校、科研院所引进博士及高层次人才;二是推行“柔性引才”,聘请党政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先进典型担任兼职教师,充实师资库;三是畅通基层人才引进渠道,从市县党校、党政机关选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干部充实管理队伍;四是优化政策保障,为引进人才提供安家补贴、科研启动经费、子女入学等支持,营造“引才、留才、用才”的良好环境。
Q2:如何平衡党校人力资源的专业性与党性要求?
A2:一是严把“政治关”,在人才引进、考核、晋升中实行“政治表现一票否决制”,确保队伍政治过硬;二是强化党性教育,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章党规党纪纳入各类培训必修内容,定期开展党性分析;三是推动“双提升”,要求教师在提升专业能力的同时,深入基层调研,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将党性要求融入教学科研全过程;四是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将“党性修养”“政治立场”作为核心指标,与专业能力考核同步推进,实现专业性与党性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