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作为支撑学校“双一流”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围绕“人才强校”战略,构建了涵盖引、育、用、留全链条的管理体系,旨在激发各类人才活力,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
在管理体系建设上,贵大人力资源管理坚持“党委领导、校长负责、部门协同、学院主体”的原则,形成人力资源处统筹规划、各二级单位具体落实的分层管理模式,制度体系以《贵州大学人事管理制度汇编》为核心,涵盖招聘配置、考核评价、薪酬福利、职业发展等模块,确保管理规范化和科学化,在招聘环节,实施“按需招聘、分类考核”,针对教学科研岗、管理岗、教辅岗制定差异化标准,教学科研岗侧重学术潜力与创新能力,管理岗强调综合素养与服务意识,教辅岗注重专业技能与实操能力。
队伍建设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任务,贵大聚焦“高层次人才引育”和“青年教师成长”两大主线,打造多层次人才梯队,在高层次人才方面,实施“筑梦计划”“黔灵学者”等专项,通过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团队建设支持等政策,引进海内外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推行“导师制+海外研修+学术交流”模式,要求青年教师入校后配备资深教授作为学术导师,同时支持赴国内外顶尖高校访学,提升教学科研能力,针对行政人员,开展“能力提升计划”,通过轮岗锻炼、专题培训、职业资格认证等,建设专业化管理队伍;对学生人力资源,则通过研究生助教、助管岗位,培养实践能力与服务意识。
激励机制是调动人才积极性的关键,贵大构建了“基础绩效+奖励绩效+长期激励”的多元薪酬体系,基础绩效与岗位职责、工作年限挂钩,奖励绩效与教学科研产出、社会贡献联动,如对国家级科研项目、教学成果奖、高水平论文等给予专项奖励,考核评价方面,实行“分类评价、动态调整”,教学为主型教师侧重教学质量与学生评价,科研为主型教师侧重学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教学科研并重型教师则兼顾两者,避免“一刀切”,设立“师德标兵”“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体系,强化精神激励。
数字化转型为人力资源管理赋能,贵大上线“智慧人事”系统,实现招聘、考勤、薪酬核算、培训报名等业务线上化,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员结构、流动趋势、绩效分布,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撑,通过分析青年教师流失率,针对性优化职业发展通道;通过科研产出数据,调整学科人才配置策略。
当前,贵大人力资源管理仍面临高层次人才竞争加剧、跨学科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等挑战,学校将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强化人才服务保障,打造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发展生态,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提供坚实支撑。
FAQs
-
问:贵大在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有哪些特色举措?
答:贵大实施“筑梦计划”“黔灵学者”等专项,针对不同层次人才提供个性化支持:对领军人才给予最高500万元安家费、1000万元科研经费,建设专属科研团队;对青年拔尖人才提供200-300万元安家费、200-500万元科研经费,配备学术导师和科研助理;同时设立“人才周转房”“子女入学绿色通道”等保障措施,解决后顾之忧。 -
问:贵大如何平衡教学与科研的考核评价?
答:贵大实行“分类评价”机制,根据岗位类型设置差异化指标:教学为主型教师考核教学课时、学生评教、教学成果奖等,权重占比70%;科研为主型教师考核科研项目、学术论文、专利转化等,权重占比70%;教学科研并重型教师两者各占50%,同时设置“教学科研突出贡献奖”,鼓励两者融合发展,避免“重科研轻教学”或“重教学轻科研”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