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取消人力资源部门”的讨论在企业管理领域逐渐升温,这一主张并非否定人才管理的重要性,而是对传统HR部门职能定位、运作模式的深刻反思,传统HR部门常因事务性工作繁重、与业务脱节、效率低下等问题被诟病,部分企业开始尝试通过组织重构与技术赋能,将HR职能从“独立部门”转变为“分布式能力”,让人才管理真正融入业务肌理。
传统HR部门的痛点显而易见:大量时间被招聘考勤、社保办理、合同签订等事务性工作占据,难以聚焦战略层面的人才规划;HR与业务部门“各说各话”,HR不懂业务痛点,业务部门觉得HR“添麻烦”,导致人才政策与业务需求脱节,某制造企业HR部门曾因不了解产线加班需求,强行推行“弹性工作制”,引发员工抵触;某互联网公司因招聘流程冗长(平均6轮面试),错失关键人才窗口期,这些问题本质上是“部门化HR”的局限——将人才管理视为HR部门的“专属职责”,而非全员的“共同任务”。
取消HR部门并非“消灭人才管理”,而是通过“去中心化”重构职能:事务性工作由技术工具替代,业务部门承担人才“选育用留”的主体责任,HR团队转型为“战略赋能者”,这一转型依赖三大支柱:技术工具、业务能力、文化机制。
技术工具是转型的“基础设施”,AI招聘平台可实现简历初筛、智能面试,将HR从重复筛选中解放;电子签名系统、薪酬核算软件能自动化处理合同与薪资;员工自助服务平台让考勤、请假、证明开具等流程“秒批”,某科技公司引入HR SaaS系统后,事务性工作量减少70%,HR团队将精力转向人才盘点与领导力培养。
业务部门是转型的“责任主体”,管理者需从“业务负责人”升级为“人才负责人”,掌握招聘面试、团队激励、下属发展等技能,华为的“干部部”设在业务单元,每个管理者都需承担“人才管理KPI”,包括团队培养率、关键岗位继任者储备等,将人才职责下沉业务线,能确保人才标准与业务目标对齐——销售团队管理者更清楚需要“能攻坚的客户经理”,研发团队负责人更懂“复合型技术人才”的画像。
文化机制是转型的“底层逻辑”,通过目标管理(如OKR)、开放沟通(如定期“全员咖啡会”)、即时反馈(如“点赞墙”),让员工自我驱动、彼此成就,某创业公司取消HR部门后,推行“全员招聘制”,任何员工推荐成功入职可获推荐奖,业务部门负责人直接参与面试决策,半年内招聘周期缩短40%,员工留存率提升25%。
传统HR部门与转型后HR职能的对比如下:
维度 | 传统HR部门 | 转型后HR职能 |
---|---|---|
职能定位 | 管理控制者 | 战略赋能者 |
核心工作 | 事务处理+制度执行 | 人才战略+文化塑造 |
价值输出 | 合规性 | 业务增长 |
组织形态 | 集中部门 | 分布式网络+技术平台 |
与业务关系 | 脱节,支持部门 | 融合,共生体 |
这一转型并非一蹴而就,需警惕“为取消而取消”的误区,技术工具需匹配企业规模,业务部门需赋能而非增负,文化机制需长期沉淀,当人才管理从“HR部门的事”变成“每个人的事”,组织才能真正激活人的价值,实现从“管人”到“经营人”的跨越。
FAQs
Q:取消HR部门后,劳动纠纷、员工申诉等问题由谁负责?
A:转型后,劳动合规风险可通过“技术+专业”共同保障:电子合同系统嵌入法规条款,确保合同合规;员工自助平台设置“申诉入口”,由法务部门或外部专业机构介入处理;业务管理者需接受基础劳动法规培训,在日常管理中规避风险,HR转型后的团队会聚焦政策解读与风险预警,而非直接处理个案。
Q:小企业资源有限,取消HR部门是否可行?
A:小企业更适合“轻量化转型”,可先通过外包(如薪酬代发、社保代理)解决事务性工作,再引入低代码HR工具(如飞书、钉钉的免费模块)实现流程自动化,管理者兼任人才管理职责,重点聚焦“招对人、留住人”,10人以下团队,创始人可直接参与核心岗位招聘,用OKR工具对齐目标,定期1对1沟通解决员工问题,无需专职H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