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县人力资源现状怎样?如何提升服务效能?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1 分钟
位置: 首页 人力资源 正文

汶川县人力资源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其结构、质量与配置效率直接影响着当地灾后重建成果的巩固特色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汶川县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地处青藏高原向川西平原过渡地带,是多民族聚居区,以汉族、羌族、藏族为主,总人口约10万人(截至近年数据),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既面临着民族地区共性的挑战,也依托独特的区位与资源禀赋呈现出差异化特征。

汶川县人力资源

汶川县人力资源结构特征

汶川县人力资源结构呈现出“多元构成、逐步优化、潜力待挖”的特点,具体体现在人口结构、城乡分布与技能储备三个维度,从人口结构看,全县常住人口中,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比约65%,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接近20%,人口老龄化趋势初显,但劳动力资源总量仍相对充足;民族构成上,羌族人口占比约35%,藏族约10%,其余为汉族,多民族文化背景为人力资源带来了独特的语言能力、文化适应性与民俗素养,尤其在文旅服务、民族手工艺等领域具有天然优势。

城乡分布方面,受地形条件与产业布局影响,人力资源呈现“城镇集聚、乡村分散”格局,县城威州镇、映秀镇等区域因产业与公共服务配套完善,吸引了较多劳动力;而山区乡镇劳动力则以传统农业为主,青壮年外出务工比例较高,“空心化”现象一定程度存在,从技能结构看,传统农业技能占比约40%,工业(如建材、水电)技术技能占比25%,服务业(文旅、商贸)技能占比35%,但高技能人才(如高级技工、文旅策划、电商运营)占比不足5%,技能层次与产业发展需求仍存在匹配缺口。

人力资源现状与就业结构

近年来,汶川县通过灾后重建、产业培育与政策扶持,人力资源就业结构持续优化,逐步形成“三产协同、多点支撑”的就业格局。

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呈现“二三一”特征:第一产业(农业、林业)吸纳就业约30%,以特色种植(猕猴桃、花椒)、生态养殖为主,劳动力以中老年群体为主;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吸纳就业约35%,依托水磨古镇、映秀新城等重建项目及本地建材、水电资源,形成了以建筑、制造为主的就业板块;第三产业(服务业)吸纳就业约35%,成为增长最快的就业领域,涵盖旅游接待(汶川特别旅游区、耿达镇大熊猫栖息地)、商贸物流、文化服务等,文旅服务岗位占比超第三产业就业的60%。

重点产业人才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以旅游业为例,随着“全域旅游”推进,市场对导游(双语导游需求突出)、酒店管理、文创设计、智慧旅游运营等人才需求显著增加;特色农业领域,需要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人”,推动猕猴桃、茶叶等产业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工业领域则亟需绿色建材、清洁能源(如水电运维)等专业技术工人,下表为汶川县重点产业人才需求概览:

汶川县人力资源

产业类型 主要岗位需求 技能要求 人才缺口(约)
旅游业 导游、酒店管理、文创设计 双语能力(汉羌/藏)、服务意识、创意策划 300
特色农业 技术员、电商运营、合作社管理 种植技术、直播带货、农产品品牌营销 200
工业与建筑业 技术工人、安全员、项目工程师 机械操作、安全生产管理、工程监理 150

面临的主要挑战

尽管汶川县人力资源开发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面临四大核心挑战:一是人才外流与引才难并存,受薪资水平、发展空间限制,本地高校毕业生外流率超60%,同时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如文旅策划、农业科技)引进难度大;二是技能供需错配,传统技能劳动力过剩,而新兴产业(如数字经济、绿色产业)所需技能人才供给不足,职业培训体系与产业需求衔接不够紧密;三是农村劳动力素质待提升,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学历占比超50%,缺乏系统性职业技能培训,适应现代农业与服务业的能力较弱;四是老龄化与劳动力短缺,农村地区“留守老人”比例高,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农业、乡村服务业面临“用工荒”。

开发举措与政策支持

为破解人力资源发展瓶颈,汶川县近年来从政策引导、技能培训、产业联动等方面多措并举,推动人力资源质量提升与高效配置。

政策体系构建方面,出台《汶川县人才引进培养办法》《乡村振兴人才专项计划》等文件,对高层次人才给予安家补贴、岗位激励,对返乡创业人员提供贷款贴息、场地支持;建立“人才+项目”机制,鼓励人才参与文旅融合、特色农业等重点项目,实现“引才用才”一体化。

职业技能提升方面,依托县职业中学、就业训练中心等平台,开展“订单式”培训,如联合旅游企业开展导游、酒店服务培训,对接农业合作社开展猕猴桃种植、电商直播培训,年培训超2000人次;推行“技能+学历”双提升计划,鼓励劳动力通过成人教育、职业教育提升学历层次,2023年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覆盖率提升至45%。

产业与人才融合方面,聚焦“文旅+农业+生态”主导产业,打造“人才孵化基地”,如水磨镇羌族文化传承基地培养非遗传承人、耿达镇大熊猫文旅人才实训基地培养生态旅游服务人才;推动“校企合作”,与四川旅游学院、阿坝职业学院等共建实习基地,定向培养产业所需技能人才。

汶川县人力资源

就业服务优化方面,建立县乡村三级就业服务网络,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活动,为劳动力提供岗位推荐、创业指导;针对农村劳动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如生态管护、乡村保洁)1500余个,同时通过东西部协作机制,向东部地区输出劳动力年均超3000人。

归纳与展望

汶川县人力资源开发正处于“总量保障向质量提升”转型的关键期,未来需进一步强化“产业引领人才、人才支撑产业”的互动逻辑:持续优化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紧扣文旅融合、特色农业、绿色工业等产业需求,提升技能人才与岗位的匹配度;完善人才发展环境,通过政策激励、平台搭建、服务保障,吸引和留住本土人才,同时依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机遇,推动人力资源跨区域流动与协同发展,为汶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相关问答FAQs

Q1:汶川县在吸引和留住人才方面有哪些具体措施?
A:汶川县通过“政策激励+平台搭建+服务保障”多措并举吸引和留住人才:一是实施“人才安家补贴”,对硕士、本科毕业生分别给予5万元、3万元安家补贴,对特殊人才提供人才公寓;二是搭建“创新创业平台”,设立1000万元人才创业基金,支持人才创办文旅、农业等项目;三是优化服务保障,建立“人才服务绿卡”,解决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问题,同时通过“导师帮带制”“人才沙龙”等活动增强人才归属感,2023年全县人才回流率同比提升12%。

Q2:汶川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方向和困难是什么?
A:汶川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主要呈现“就近就业+外出务工”双轨模式:就近就业集中于县域内文旅服务(如景区服务员、民宿经营者)、特色农业(如合作社技术员)、公益性岗位(如生态管护员);外出务工主要流向成都、重庆等周边城市,从事建筑、制造、商贸等行业,主要困难包括:农村劳动力技能单一,难以适应城市高技能岗位需求;外出务工人员家庭负担重,子女教育、老人赡养问题制约转移稳定性;就业信息不对称,部分劳动力缺乏有效的岗位获取渠道,针对这些问题,县上通过定向培训、建立“劳务输出基地”、提供随迁子女教育支持等措施,逐步提升转移就业质量。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福州事业单位职位表如何查询和筛选适合岗位?
« 上一篇 10-03
新平县事业单位招聘何时开始?报考需满足什么条件?
下一篇 » 10-03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作者信息

热门文章

1
系统获取,无需修改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