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改革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哈尔滨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核心城市,近年来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决策部署,结合自身实际,在分类推进、职能优化、机制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改革背景与总体方向
哈尔滨事业单位改革以“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为核心原则,聚焦优化公益服务供给、激发事业单位活力目标,按照社会功能将事业单位划分为行政类、公益类和经营类三大类别,实施差异化改革,作为黑龙江省会,哈尔滨市事业单位数量多、覆盖领域广,涉及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公共事业等多个民生关键领域,改革既要解决历史遗留的机构臃肿、效率不高等问题,又要兼顾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公共服务需求,改革任务复杂而艰巨,近年来,哈尔滨市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为纲领,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哈尔滨市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2025年前基本完成改革任务”的时间表,重点推进公益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事业单位从“传统管理型”向“现代服务型”转变。
主要举措与实施路径
(一)精准分类,明确改革方向
哈尔滨市严格遵循“法有规定的依法规范,法无授权的不得行使”原则,对全市事业单位进行全面摸底和功能认定,截至2023年,全市共核查事业单位XX家,其中行政类XX家(逐步将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整合到相关部门)、公益类XX家(细分公益一类、二类、三类,强化公益属性)、经营类XX家(稳步推进转企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哈尔滨市原属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培训中心、招待所等经营性机构,通过资产重组、人员分流等方式完成转企,不再承担行政辅助职能;公益类事业单位中,中小学、公立医院等公益一类单位强化公益保障,科研院所、职业院校等公益二类单位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供给模式。
(二)优化职能,提升服务效能
围绕“放管服”改革要求,哈尔滨市大力推进事业单位简政放权,取消、下放、调整行政审批事项XX项,推动事业单位从“重审批”向“重服务”转变,在公益服务领域,通过整合资源、优化布局,破解“小散弱”问题,将市属XX家专科医院整合为XX个医疗集团,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区县文化馆、图书馆与市级单位建立总分馆制,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打破“身份”“编制”限制,推行“评聘分开”,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通过率较改革前提升XX%。
(三)创新机制,激发内生动力
哈尔滨市在公益类事业单位中推行“章程管理”,明确党组织、管理层、职工代表大会权责,实现“自主管理、民主监督”,在人事制度上,全面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实现“能进能出、能上能下”,2023年市属事业单位通过公开招聘、竞聘上岗等方式调整人员结构XX人次,年轻干部占比提升XX%,在分配机制上,允许公益二类单位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自主确定分配方式,向一线骨干、高层次人才倾斜,部分科研院所通过成果转化奖励制度,科研人员积极性显著提高。
(四)稳妥安置,保障改革底线
针对人员分流这一改革难点,哈尔滨市坚持“以人为本、分类施策”,通过内部转岗、提前退休、自主创业等多种方式妥善安置人员,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职工,可自愿申请提前退休;转企单位原职工身份保留5年,过渡期内享受事业单位社保待遇;鼓励职工参加技能培训,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推荐就业,截至目前,全市事业单位改革累计分流安置人员XX人,未发生大规模信访事件,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改革成效与面临的挑战
(一)阶段性成效
经过多年改革,哈尔滨市事业单位体系逐步优化:公益服务供给更加精准,教育、医疗等领域“入学难”“看病难”问题得到缓解;事业单位活力显著增强,2023年市属事业单位公益服务项目完成率提升至XX%,群众满意度达XX分;经济发展支撑作用凸显,转企后的XX家科研院所、文化企业年均营收增长XX%,成为拉动地方经济的新增长点。
(二)面临的挑战
改革仍面临一些深层次问题:一是部分单位“明转暗不转”,经营类事业单位转企后仍依赖政府补贴,市场主体地位未完全确立;二是公益服务区域不均衡,主城区与区县、农村在医疗、教育等资源配置上差距较大;三是高层次人才引育难,受地域经济、薪资待遇等影响,事业单位对高端人才吸引力不足。
下一步,哈尔滨市将聚焦“数字政府”“冰雪经济”“现代农业”等城市发展战略,持续深化事业单位改革:一是推动公益服务数字化,建设“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平台,提升服务便捷性;二是促进事业单位与产业融合,鼓励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实验室,推动科技成果本地转化;三是优化人才政策,对事业单位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给予安家补贴、科研经费支持,打造人才集聚高地,通过改革,哈尔滨事业单位将更好地服务民生、赋能发展,为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坚实保障。
相关问答FAQs
Q1:哈尔滨事业单位改革对编内人员有哪些具体影响?
A1:改革对编内人员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身份保障、岗位调整和职业发展三个方面,身份上,公益类事业单位编内人员保留事业单位编制,但实行聘用制管理,签订聘用合同;经营类单位转企后,人员身份转为企业员工,但过渡期内(通常5年)保留原待遇,可通过“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逐步过渡,岗位调整上,推行竞聘上岗,打破“铁饭碗”,专业技术人员可通过职称评审提升职级;管理岗位实行职员等级晋升制度,拓宽职业上升通道,职业发展上,职称评审更加注重业绩和能力,破除“唯学历、唯资历”,同时鼓励人员向基层、一线流动,对到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给予倾斜政策。
Q2:如何确保改革后公益服务的质量和公平性?
A2:哈尔滨市通过“三强化”保障公益服务质量与公平性:一是强化绩效考核,建立以服务质量、群众满意度、任务完成为核心的指标体系,考核结果与财政拨款、人员薪酬挂钩,对连续考核不合格的单位进行整改或整合;二是强化多元监督,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定期对公益服务项目开展评估,同时畅通群众监督渠道,通过“12345”热线、政务平台等收集反馈意见;三是强化资源均衡,通过“城乡结对”“集团化办学”等模式,推动优质资源向区县、农村延伸,对偏远地区公益服务给予专项财政补贴,确保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