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临沂市以深化事业单位改革为抓手,聚焦破解体制机制障碍,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公益服务效能,推动事业单位从“传统管理型”向“现代服务型”转变,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改革过程中,临沂市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相统一,系统谋划、分类施策、稳步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以分类改革为核心,明确事业单位功能定位
事业单位改革的核心是科学分类,临沂市严格遵循国家关于事业单位“行政类、公益类、经营类”的分类标准,结合本地实际,对全市1500余家事业单位进行全面梳理和职能认定,推动事业单位回归公益本位。
- 行政类事业单位改革:对承担行政职能的单位,逐步将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整合到相关部门,人员按转任公务员政策安置,将市某局下属的“执法监察大队”整建制划入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强化一线执法力量。
- 公益类事业单位细分:对公益类单位进一步划分为“公益一类”和“公益二类”,公益一类(如义务教育学校、公立医院)强化公益属性,经费由财政全额保障;公益二类(如高职院校、科研院所)给予更大自主权,推行“财政补助+服务收费”的多元保障模式。
- 经营类单位转企改制:对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如市属工程咨询中心、招待所等,通过注销、合并、转企等方式推向市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022年以来已完成56家经营类单位转企改制,盘活资产超3亿元。
通过分类改革,临沂市事业单位结构更趋优化,公益服务供给能力显著提升,全市公益类事业单位占比达92%,较改革前提高15个百分点,教育、医疗、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覆盖面持续扩大。
以机构职能整合为抓手,提升治理效能
针对部分事业单位存在的“小散弱”、职能交叉、效率不高等问题,临沂市大力推进机构整合与职能优化,推动资源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集中。
撤并“空壳”“弱效”机构,对长期“无编无人无业务”的23家事业单位予以撤销,对职能相近、分散设置的48家单位进行合并,如将市属5个区域性的“农业技术推广站”整合为“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组建综合性服务机构,围绕产业发展和民生需求,成立“市营商环境建设中心”“市大数据中心”等新型事业单位,整合审批服务、数据资源等职能,推动“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革,群众办事平均跑动次数减少60%以上。
临沂市还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事业单位简政放权,对公益二类单位下用人自主权、内设机构设置权、绩效分配权,实行“备案制+负面清单”管理,激发单位内生动力,市属高职院校在教师招聘、专业设置上自主权扩大后,新增智能制造、电子商务等12个紧缺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匹配度提升至85%。
以编制人员管理为突破,破解发展瓶颈
编制和人员是事业单位运行的核心要素,临沂市创新编制管理方式,推动“人岗相适、人尽其才”。
在编制管理上,建立“周转池+动态调整”机制,收回空编、超编单位编制2000余个,设立“教育医疗周转编”500个,用于保障学校、医院等重点领域临时用人需求;推行“县管校聘”“县管乡用”,推动教师、医护人员在县域内统筹调配,解决农村地区“招人难、留人难”问题,2023年,全市农村学校教师空编率从改革前的18%降至5%以下。
在人员分流上,坚持“以人为本、多渠道安置”,通过转岗培训、提前退休、鼓励创业等方式,妥善安置分流人员1200余人,对转企改制单位人员,给予3年过渡期,保留事业单位身份,同时享受企业社保待遇,消除了职工后顾之忧。
以薪酬绩效改革为引擎,激发干事活力
打破“大锅饭”“铁饭碗”,建立与公益服务业绩紧密挂钩的薪酬分配机制,是临沂市事业单位改革的关键一环。
对公益一类单位,在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基础上,突出服务质量考核,将群众满意度、任务完成率等指标纳入绩效工资分配;对公益二类和转企单位,全面推行“绩效工资+超额奖励”模式,允许从经营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人员激励,市立医院实行“科室核算、个人绩效”后,医护人员平均收入增长20%,门诊次均费用下降15%,实现了“群众得实惠、职工有动力”的双赢。
临沂市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推行“评聘分开”和“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在基层、教育、医疗等领域设置“高级职称定向评审通道”,累计800余名基层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定向评聘”晋升高级职称,稳定了基层人才队伍。
改革成效与未来挑战
经过多年探索,临沂市事业单位改革成效显著:机构运行更高效,全市事业单位平均承担职能数量从改革前的6.2项减少至3.8项;服务供给更优质,新增公办学位1.2万个、医疗床位3000张;群众满意度达92%,较改革前提升18个百分点。
但改革仍面临一些挑战:部分单位职能整合后,协同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公益二类单位市场化运营能力有待提升;偏远地区公共服务资源仍存在短板,下一步,临沂市将聚焦“强化公益属性、破除逐利机制”目标,进一步优化机构职能配置,完善差异化支持政策,推动事业单位改革向更深层次迈进,为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提供更加强劲的动力。
相关问答FAQs
Q1:事业单位改革后,编制内外人员在待遇、职业发展上有何区别?
A:临沂市改革后,编制内人员实行实名制管理,享受国家规定的工资福利、社会保障及职业晋升通道,如职称评定、领导职务选拔等;编外人员(如劳务派遣、合同制)实行合同管理,薪酬与岗位、绩效挂钩,职业发展主要通过专业技术等级晋升或管理岗位晋升,临沂市正逐步推动编内外人员“同工同酬”,在绩效分配、培训机会等方面逐步缩小差距,但编制内在稳定性、退休待遇等方面仍有一定优势。
Q2:改革如何保障公益服务质量,避免“重形式轻实效”?
A:临沂市建立了“三位一体”的质量保障机制:一是目标考核,将公益服务成效纳入事业单位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与财政拨款、领导人员薪酬挂钩;二是社会监督,通过“12345”热线、网上评议等渠道,畅通群众反馈渠道,对投诉率高的单位进行约谈整改;三是第三方评估,引入高校、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对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服务质量进行年度评估,评估结果作为机构编制调整、财政预算的重要依据,某区公立医院因群众满意度连续两年低于全市平均水平,被核减绩效工资总额10%,倒逼其提升服务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