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作为中国汽车工业的领军企业,其发展历程中,人力资源管理始终是核心驱动力,从1997年进入汽车领域时的“生存型用人”,到如今全球化布局下的“战略型人才管理”,吉利人力资源体系始终围绕“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能为基”的理念,构建了支撑企业战略转型的人才生态,为从“中国吉利”迈向“全球吉利”提供了坚实保障。
理念引领:将人才战略置于企业战略核心
吉利深知“人才是企业第一资源”,始终将人力资源战略与企业战略深度绑定,在新能源化、智能化、全球化转型中,吉利提出“人才金字塔”模型:顶层是战略领军人才(如全球研发高管、国际化管理人才),中层是专业技术人才(如新能源、智能网联领域工程师),基层是技能操作人才(如智能制造工匠),形成“引得进、育得出、用得好、留得住”的梯队化布局,吉利强调“以奋斗者为本”,通过价值观认同凝聚人才,将“快乐工作、幸福生活”融入企业文化,让员工在企业发展中实现个人价值。
策略实践:构建全周期人才管理闭环
人才引进:全球化与本土化并重
吉利采用“自主培养+全球引才”双轮驱动,通过“千万人才计划”吸引全球高端人才,如在瑞典设立研发中心,招募前沃尔沃、宝马等车企工程师;深化校企合作,与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200余所高校共建“产学研用”基地,每年招聘超万名应届生,其中研发人员占比达35%,为技术创新注入新鲜血液。
人才培养:打造“学习型组织”
吉利构建了“新员工-骨干-领军人才”三级培养体系,新员工通过“启航计划”完成从校园到职场的过渡;骨干员工通过“领航计划”提升专业技能与管理能力;领军人才则通过“远航计划”参与全球战略项目,培养国际化视野,吉利内部设立“吉利大学”,开设线上课程与线下实训,年培训覆盖超10万人次,员工年均学习时长超40小时。
激励与保留:多元激励激活人才活力
吉利推行“薪酬+股权+发展”的多元激励机制,薪酬上,实行“岗位价值+绩效贡献+能力评估”的宽带薪酬体系,核心人才薪酬对标行业75分位;股权上,对核心骨干授予限制性股票,绑定长期利益;发展上,建立“管理+技术”双晋升通道,避免“千军万马走独木桥”,近三年内部晋升率达45%。
成效与展望:人才驱动创新与全球化
通过上述举措,吉利人才结构持续优化:海外高端人才占比达15%,研发人员超3万人,形成了一支覆盖汽车全产业链的人才队伍,人才优势直接转化为创新优势,吉利累计申请专利超6万件,主导制定国际标准23项,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技术跻身全球第一梯队,人才支撑了全球化布局,2023年海外销量占比超30%,成为首个进入欧洲主流市场的中国汽车品牌。
吉利人力资源核心举措与成效
模块 | 核心举措 | 成效 |
---|---|---|
人才引进 | 全球引才+校企合作“万人计划” | 年均引进应届生1万+,研发人员占比35% |
人才培养 | 三级培养体系+吉利大学 | 年培训覆盖10万人次,内部晋升率45% |
激励保留 | 双通道晋升+股权激励 | 核心人才留存率超90%,专利量年增20% |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吉利在全球化并购中,如何解决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解答:吉利通过“文化融合+本地化运营”双措并举,并购沃尔沃后,成立跨文化管理委员会,定期举办中外员工文化沙龙,推动“吉利式奋斗”与“北欧式创新”融合;在管理上推行“本地化优先”,海外子公司高管90%为本地人才,尊重当地劳动法规与习俗,同时通过数字化平台(如全球HR系统)实现跨文化沟通与数据共享,确保管理标准统一与文化包容并存。
问题2:吉利如何应对汽车行业“新四化”转型对人才结构的新需求?
解答:吉利以“动态调整+前瞻布局”应对转型需求,通过“人才转型计划”,对传统燃油车领域员工进行新能源、智能网联技能再培训,年培训超2万人次;与华为、百度等科技企业共建“智能汽车人才联盟”,联合培养复合型人才(如“汽车+AI”“汽车+大数据”),同时开设“未来汽车实验室”,吸引高校与科研院所青年学者参与前沿技术研发,确保人才供给与行业趋势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