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州人力资源现状、问题及优化方向如何?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4 分钟
位置: 首页 人力资源 正文

海南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海南州”)位于青海省东北部,青海湖以南,是青藏高原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区域经济增长极,人力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其规模、结构和质量直接关系到海南州高质量发展的进程,近年来,海南州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在人力资源开发、就业促进、人才引进等方面积极探索,但仍面临诸多挑战,需系统谋划、精准施策,推动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海南州人力资源

海南州人力资源基本概况

海南州总面积4.45万平方公里,辖5县1市(共和县、贵南县、同德县、兴海县、贵德县、同德县),总人口约45万人(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其中藏族人口占比超过70%,是多民族聚居地区,截至2023年,全州劳动力资源总量约28万人,其中城镇劳动力12万人,乡村劳动力16万人;就业人口中,第一产业(农牧业)占比约45%,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占比20%,第三产业(服务业)占比35%,就业结构逐步优化但仍以传统产业为主。

从人口素质看,全州常住人口受教育年限达到9.2年,较十年前提升1.5年;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约8500人,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高技能人才占比不足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劳动力资源总量充足,但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低技能劳动力过剩、高技能人才短缺”“传统产业劳动力富余、新兴产业人才不足”。

海南州人力资源结构特点

(一)年龄结构:劳动力供给面临压力

全州劳动力资源中,16-35岁青年劳动力占比约38%,36-50岁中年劳动力占比45%,51岁以上劳动力占比17%,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60岁以上人口占比达12.3%),青年劳动力外流趋势明显(每年约3000名高校毕业生外省就业),劳动力供给“青黄不接”问题逐步显现。

(二)城乡结构:乡村劳动力转移任务艰巨

乡村劳动力占全州劳动力总量的57%,其中以传统农牧业为主,生产方式较为粗放,人均耕地/草场面积有限,剩余劳动力约5万人,近年来,通过生态移民、易地搬迁等政策,部分乡村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但受技能单一、语言障碍、城镇生活成本高等因素影响,转移稳定性和就业质量有待提升。

(三)产业结构:与产业升级需求不匹配

依托青海湖、贵德丹霞等旅游资源,海南州文旅产业快速发展,但旅游管理、文创策划等专业人才仅占服务业人才的12%;清洁能源(光伏、风电)是重点培育的支柱产业,但新能源技术研发、运维人才缺口达2000余人;生态农牧业方面,有机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领域的技能人才仅占农牧业劳动力的8%,难以满足产业转型升级需求。

(四)技能结构:高技能人才短板突出

全州技能劳动者总量约8万人,其中高级工(三级)及以上占比仅10%,主要集中在传统制造业和建筑业,而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高技能人才占比不足5%,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衔接不畅,全州2所职业院校年培养技能人才约3000人,但本地企业岗位需求匹配度不足60%。

海南州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一)就业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全州建成6个县级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42个乡镇(街道)就业服务站,形成“州-县-乡”三级就业服务网络,近年来,年均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专场招聘会50余场,提供就业岗位1.2万个;针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开展创业培训、技能培训年均8000人次以上,就业创业补贴政策覆盖率达90%。

海南州人力资源

(二)人才引进政策持续优化

实施“海南州人才引进‘十条措施’”,对教育、医疗、新能源等领域急需人才给予安家补贴(最高20万元)、职称评聘倾斜、子女入学保障等政策支持;建立“候鸟式”人才工作站,柔性引进东部地区专家教授200余人次,开展技术指导和项目合作;依托对口援青机制,与江苏省建立人才交流合作关系,年均互派挂职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100余人。

(三)职业技能培训成效显著

围绕生态农牧业、清洁能源、文旅产业等特色领域,实施“技能兴州”行动,年均投入培训资金3000万元,开展藏毯编织、民族手工艺、光伏运维、乡村旅游服务等特色培训,培训后就业率达75%以上;建立“企业订单+培训机构+政府补贴”培训模式,联合青海大学、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定向培养技能人才,2023年校企合作订单班培养规模达500人。

(四)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5%,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8%,实现城乡统筹、应保尽保;针对新业态就业人员,推出“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套餐”,参保人数突破2万人;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平台,累计为1.2万名农民工追讨工资8000余万元,劳动力权益保障水平稳步提升。

海南州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挑战

(一)结构性矛盾突出,供需匹配失衡

传统农牧业劳动力富余,但缺乏现代农牧业技术和管理能力;新能源、文旅、大数据等新兴产业急需的专业人才引不进、留不住,人才“供需错配”问题制约产业升级。

(二)人才流失严重,本地培养能力不足

本地高校毕业生外流率高达60%,主要流向东部发达地区;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脱节,实训设备落后,“双师型”教师占比不足30%,难以培养适应本地产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三)城乡就业不平衡,乡村发展活力不足

乡村劳动力转移以“候鸟式”短期务工为主,缺乏稳定就业渠道;县域经济产业支撑薄弱,非农就业岗位不足,导致“就业难”与“用工荒”并存。

(四)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问题

部分人才政策宣传不到位,基层就业服务人员专业能力不足,补贴申领、职称评定等流程繁琐,影响政策效能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占比不足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5%)。

海南州人力资源

海南州人力资源开发对策建议

(一)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推动供需精准匹配

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建立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联动机制:在农牧业领域,推广“新型职业农牧+合作社”模式,年均培训生态农牧业技术骨干2000人;在清洁能源领域,与青海大学共建“新能源人才培养基地”,定向培养光伏、风电运维人才;在文旅领域,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培养非遗传承人、双语导游等特色人才,打造“文旅人才集群”。

(二)完善人才引育留用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实施“本土人才回引计划”,对返乡创业的高校毕业生给予最高5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和3年税收减免;建立“人才驿站”,为柔性引进人才提供短期住宿、科研场所等便利;优化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作为重要评价指标,打破“唯学历、唯资历”倾向。

(三)深化城乡劳动力就业帮扶,促进共同富裕

推进“就业帮扶车间”建设,在乡村发展民族手工艺、电商物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剩余劳动力就地就业;建立“县域就业联盟”,整合州内企业岗位资源,开展“岗位下乡、送岗入户”活动,确保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稳定性达80%以上;加强返乡创业园建设,提供创业孵化、市场对接等服务,带动就业“倍增效应”。

(四)强化政策保障,提升服务效能

整合人社、教育、财政等部门资源,建立“人力资源开发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推进政策制定和落实;简化补贴申领流程,推行“线上申报、一网通办”,将政策兑现时间压缩至15个工作日内;加强对基层就业服务人员的培训,每年开展业务能力提升班不少于4期,打造专业化服务队伍。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海南州在吸引和留住本地高校毕业生方面有哪些具体措施?
解答:海南州针对本地高校毕业生推出“一揽子”留才政策:一是实施“就业见习岗位扩容计划”,在州内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开发见习岗位1000个,给予见习人员每月1800元生活补贴,见习期满留用率达60%以上;二是提供“创业扶持包”,包括最高2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3年场地免费使用、创业导师一对一指导等服务;三是落实“安家补贴”,对回州就业的全日制博士、硕士、本科生分别给予15万元、10万元、5万元安家补贴,并在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方面提供“绿色通道”;四是建立“人才成长档案”,跟踪服务毕业生职业发展,优先推荐参与省级以上人才项目和评优评先,增强人才归属感和成就感。

问题2:针对农牧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海南州有哪些特色做法?
解答:海南州立足农牧区实际,打造“三化”特色培训模式:一是“特色化”课程设置,结合生态农牧业、民族手工艺等本地产业需求,开设藏毯编织、青稞酒酿造、牦牛养殖技术等20余门特色课程,培训内容与岗位需求匹配度达90%;二是“便捷化”培训方式,推行“送教下乡+流动实训车”模式,将培训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合作社,年均开展“流动培训”200场次以上,覆盖农牧民工1.5万人次;三是“订单化”就业衔接,与州内200余家企业签订“培训-就业”协议,培训合格后直接推荐上岗,2023年通过技能培训实现稳定就业的农牧民工达6000余人,人均月收入提升30%以上。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人力资源入门书籍推荐
« 上一篇 09-02
青岛人力资源代理公司
下一篇 » 09-02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作者信息

热门文章

1
系统获取,无需修改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