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丰县人力资源是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其结构、素质与配置效率直接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和特色产业的转型升级,近年来,西丰县立足“中国鹿乡”“中药材之乡”等资源禀赋,在人力资源开发、就业服务、人才引进等方面积极探索,但仍面临劳动力外流、技能匹配度不足等挑战,需通过系统性策略激活人力资源潜力,为县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西丰县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一)人力资源总量与结构
西丰县常住人口约20万人,其中劳动力资源总量约1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60%,从年龄结构看,18-35岁青年劳动力占比约30%,36-50岁中年劳动力占比45%,51岁以上劳动力占比25%,呈现“中年为主、老龄化初显”的特点;从产业分布看,第一产业(农业、林业等)吸纳劳动力约48%,第二产业(制造业、建筑业等)占比22%,第三产业(服务业、电商等)占比30%,就业结构仍以传统农业为主导,但二三产业吸纳能力逐步提升;从学历层次看,初中及以下学历劳动力占比55%,高中/中专学历占比30%,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15%,高学历人才占比偏低,制约产业升级需求。
(二)人力资源素质与技能
近年来,西丰县通过“农民夜校”“技能下乡”等培训项目,累计开展电子商务、中药材种植、鹿养殖等技能培训2万余人次,劳动力技能水平有所提升,但整体来看,技能人才仍以传统种养殖技能为主,现代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的高技能人才(如高级技工、电商运营师等)占比不足5%,难以满足特色产业高端化发展需求,农村劳动力中“兼业化”现象普遍,部分劳动力季节性外出务工,导致人力资源稳定性不足。
(三)人力资源政策与服务
西丰县先后出台《西丰县人才引进办法》《乡村振兴就业创业实施方案》等政策,通过创业补贴、住房保障、子女教育优惠等措施吸引人才返乡就业,建成县级人力资源市场8个、乡镇服务站20个,年均举办“春风行动”“专场招聘会”等活动30余场,提供就业岗位5000余个,初步形成“县乡村三级就业服务网络”,但政策落地效率、服务精准度仍需提升,例如中小企业对人才补贴政策知晓度不足,农村劳动力就业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
西丰县人力资源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劳动力外流与“空心化”风险
受经济收入、发展机会等因素影响,西丰县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向沈阳、长春等周边城市转移,年均外流劳动力约1.5万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人才占比超30%,劳动力外流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问题加剧,也造成本地企业“用工难”,尤其是制造业、服务业一线岗位缺口常年保持在20%以上。
(二)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匹配度低
西丰县以鹿养殖、中药材加工、绿色食品加工为特色产业,但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对高素质人才吸引力不足,鹿产业仍以初级产品销售为主,深加工、品牌营销等环节人才匮乏;中药材种植缺乏专业技术指导,标准化生产水平较低,难以对接高端市场,传统农业占比高,而现代农业、智慧农业所需的新型职业农民数量不足,人力资源结构与产业升级需求不匹配。
(三)教育培训体系与市场需求脱节
西丰县职业教育资源薄弱,仅1所职业中专,专业设置以传统种养殖、汽修为主,缺乏电商、直播带货、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导致“学非所用”现象普遍,社会培训机构规模小、师资力量不足,培训内容多集中于短期技能,缺乏系统性、长期性培养,难以满足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西丰县人力资源发展策略建议
(一)以特色产业为引领,创造高质量就业岗位
依托鹿产业、中药材产业优势,推动产业链延伸,培育深加工、电商物流、文旅康养等新业态,增加技术型、管理型岗位供给,支持鹿茸生物制品研发、中药材GAP规范化种植等项目,吸引医药、食品等领域专业人才;发展“鹿旅融合”“中药材观光”等乡村旅游,培育乡村旅游带头人、民宿运营师等新职业,实现“家门口就业”。
(二)构建“三位一体”技能培训体系
整合政府、企业、培训机构资源,建立“需求调研—定向培训—岗位对接—跟踪服务”全链条培训机制,政府主导开展“订单式”培训,联合企业制定培训课程,例如与本地鹿业合作社合作开设“鹿养殖技术提升班”,与电商平台合作开展“农村电商实操培训”;鼓励职业院校增设特色产业相关专业,推行“校企联合招生、工学一体培养”模式,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本土人才。
(三)完善人才引进与服务保障机制
实施“西丰英才计划”,针对高层次技术人才、返乡创业大学生,提供最高10万元创业补贴、80万元购房补贴,并解决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问题;建立“人才驿站”,为来西丰求职、实习的大学生提供免费住宿和就业指导;利用“互联网+就业”平台,开发“西丰就业”小程序,实时发布岗位信息、政策解读,破解信息不对称难题。
(四)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与流动环境
推动土地流转、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鼓励发展劳务派遣、灵活就业等新型用工模式,支持劳动力季节性、弹性就业;加强与沈阳、铁岭等城市的劳务协作,建立“区域间人力资源共享机制”,实现劳动力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
西丰县人力资源结构分布表(示例)
分类维度 | 具体类别 | 占比(%) | 备注 |
---|---|---|---|
年龄结构 | 18-35岁(青年劳动力) | 30 | 外流率较高 |
36-50岁(中年劳动力) | 45 | 产业主力军 | |
51岁以上(老年劳动力) | 25 | 多从事传统农业 | |
产业分布 | 第一产业 | 48 | 以种养殖为主 |
第二产业 | 22 | 制造业、建筑业吸纳能力有限 | |
第三产业 | 30 | 电商、物流等新兴业态增长较快 | |
学历结构 | 初中及以下 | 55 | 技能提升空间大 |
高中/中专 | 30 | 职业教育主要生源 | |
大专及以上 | 15 | 高学历人才外流现象明显 |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西丰县如何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难”与企业“用工难”的矛盾?
解答:可通过“供需精准对接”破解矛盾:一是建立“企业用工需求台账”和“劳动力技能数据库”,实时掌握企业岗位需求(如薪资、技能要求)和劳动力技能特长;二是开展“定向招聘+专场培训”,针对企业急需岗位(如中药材种植技术员、电商客服),提前组织劳动力开展针对性培训,实现“培训即就业”;三是推广“灵活用工”模式,鼓励企业与劳动力签订季节性、临时性用工协议,降低双方用工成本。
问题2:西丰县吸引青年人才返乡就业创业有哪些具体举措?
解答:西丰县推出“青春西丰”计划,一是强化政策激励,对返乡创业的大学生给予最高2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3年税收减免,并建设“青年人才公寓”,提供免租入住3年;二是搭建创业平台,打造“鹿乡创客空间”“中药材孵化基地”,提供办公场地、创业指导、市场对接等“一站式”服务;三是优化发展环境,举办“青年人才论坛”“创新创业大赛”,营造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氛围,增强青年人才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