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政府人力资源效能提升面临哪些挑战及应对策略?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1 分钟
位置: 首页 人力资源 正文

基层政府人力资源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力量,直接关系到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效能,随着乡村振兴、数字化转型、基层治理现代化等战略深入推进,基层政府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与管理机制,已成为衡量地方治理能力的关键指标,当前,我国基层政府人力资源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也面临结构失衡、激励不足、能力滞后等现实挑战,亟需系统性优化。

基层政府人力资源

基层政府人力资源现状:规模扩大与结构矛盾并存

近年来,基层政府人员规模持续增长,服务能力稳步提升,据《中国县域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23)》显示,全国基层公务员和事业编制人员总数较2018年增长22%,其中乡镇(街道)工作人员占比达65%,覆盖政务服务、民生保障、公共安全等关键领域,但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

年龄结构“两头小、中间大”,梯队断层风险显现,35岁以下年轻干部占比仅30%,46岁以上人员占比达42%,老龄化趋势明显;36-45岁中坚力量占比28%,部分偏远乡镇甚至出现“青黄不接”,45岁以上干部占比超50%,年轻干部储备严重不足。

学历层次“水涨船高”,但专业能力与需求脱节,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从2018年的38%提升至2023年的55%,但专业分布失衡:公共管理、中文等传统专业占比超60%,而法律、规划、信息技术、社会工作等急需专业人才占比不足20%,难以满足基层精细化治理需求。

区域分布“冷热不均”,偏远地区引才难留才更难,东部发达地区基层岗位竞争激烈(某省乡镇公务员报录比达15:1),而中西部偏远地区常因地理位置偏、待遇低,出现“报名不足”“降分录取”现象,部分岗位空编率长期超10%。

具体结构特征可参考下表:

指标类别 具体项目 占比情况 主要问题
年龄结构 35岁以下 30% 年轻干部储备不足
36-45岁 28% 中坚力量断层
46岁以上 42% 老龄化严重,创新活力不足
学历结构 本科及以上 55% 专业对口率低(急需专业<20%)
大专及以下 45% 学习能力与新时代要求不匹配
区域分布 东部发达地区 报录比15:1 人才扎堆,晋升空间有限
中西部偏远地区 空编率>10% 引才难、留才难,服务力量薄弱

核心问题:机制滞后与能力短板制约治理效能

基层政府人力资源的深层矛盾,集中体现在“引育用留”全链条的机制性障碍:

引才渠道单一,吸引力不足,基层招录仍以“逢进必考”为主,缺乏灵活引才机制,偏远地区难以通过“绿色通道”引进本地急需的专业人才;部分岗位“学历门槛”过高,将实践经验丰富但学历较低的本土人才挡在门外,导致“引不来、用不上”。

基层政府人力资源

激励保障薄弱,职业认同感低,基层工作“5+2”“白加黑”是常态,但薪酬待遇与付出不匹配,部分地区基层人员工资低于当地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职级晋升“僧多粥少”,35岁以下科级干部占比不足8%,职业发展通道狭窄,导致“干多干少一个样”,年轻干部干事热情受挫。

培训体系脱节,能力提升滞后,基层培训重理论轻实践,内容与“乡村振兴矛盾调解”“数字化政务服务”等实际需求脱节;培训资源分布不均,中西部偏远地区年均培训不足10天,干部难以掌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能力,面对“智慧政务”“应急处突”等新任务时“本领恐慌”。

流动机制僵化,资源配置低效,基层干部“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现象普遍,部分“躺平式”干部占据岗位,优秀干部缺乏跨区域、跨部门流动机会;编制管理“一刀切”,导致事务繁重的乡镇缺编,而部分清闲部门超编,人力资源闲置与短缺并存。

优化路径:构建“引育用留”一体化发展体系

破解基层政府人力资源困境,需从结构优化、机制创新、能力提升三方面发力:

优化结构:拓宽引才渠道,破解“人岗不适”,实施“基层人才专项计划”,面向高校毕业生定向招录基层公务员,放宽偏远地区学历、专业限制,允许“先面试后考试”;推进“县管乡用”“乡聘村用”,鼓励医生、教师、农技等专业技术人员下沉基层;建立“本土人才回流机制”,吸引本地大学生、退役军人返乡任职,利用其熟悉乡情的优势提升服务效能。

完善激励:强化待遇保障,激发干事动力,落实基层工资倾斜政策,建立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挂钩的“绩效薪酬体系”,对偏远地区、艰苦岗位发放专项补贴;推行职级并行“单列管理”,增加基层职数比例,对长期扎根基层、实绩突出的干部优先晋升;设立“基层贡献奖”,将群众满意度、矛盾化解率等纳入考核,打破“唯GDP、唯资历”的评价标准。

强化培养:构建实战化培训体系,提升履职能力,打造“理论+实操+案例”三维培训模式,开设“数字治理实训营”“群众工作情景模拟课”,提升干部数字化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导师帮带制”,由经验丰富的老干部结对指导年轻干部,通过“传帮带”快速提升实战能力;整合高校、企业培训资源,建立“基层干部培训基地”,定期组织赴先进地区交流学习。

基层政府人力资源

具体优化措施及预期效果如下表:

优化方向 具体措施 预期效果
结构优化 定向招录、县管乡用、本土人才回流 解决人才短缺,专业对口率提升30%
激励完善 工资倾斜、职级单列、绩效薪酬 基层流失率下降15%,晋升满意度提升
能力提升 实操培训、导师帮带、跨区域交流 数字化技能掌握率达80%,矛盾化解率提升

基层政府人力资源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需政策支持、机制创新和社会协同,唯有通过“引得来、育得强、用得好、留得住”的全链条优化,才能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作风优良的基层干部队伍,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筑牢根基。

FAQs

问:基层政府人力资源面临的最突出挑战是什么?
答:最突出的挑战是“结构性矛盾”与“机制性障碍”叠加,基层存在“年轻干部储备不足、专业人才短缺、区域分布失衡”的结构性问题,偏远地区引才难、留才更难;“激励保障不足、培训体系脱节、流动机制僵化”等机制性障碍,导致人力资源效能难以释放,难以适应新时代基层治理的复杂需求。

问:如何提升基层政府人力资源的稳定性?
答:需从“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三方面发力:一是落实工资待遇向基层倾斜政策,建立与工作强度匹配的补贴机制,确保基层收入不低于当地平均水平;二是拓宽职业发展通道,推行职级并行“单列管理”,增加基层干部晋升机会,搭建“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干事创业平台;三是强化人文关怀,关注干部身心健康,解决子女教育、家属就业等后顾之忧,增强职业归属感和认同感。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人力资源江阴
« 上一篇 昨天
宜兴事业单位收入
下一篇 » 昨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作者信息

热门文章

1
系统获取,无需修改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