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和“世界工厂”,其人力资源状况呈现出规模庞大、结构多元、转型加速的鲜明特征,既支撑了制造业的长期发展,也面临着产业升级带来的新挑战,从人口基础看,东莞常住人口约1050万(2023年数据),其中外来人口占比超70%,是全国外来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劳动力总量常年保持在800万以上,形成了以青壮年为主的人口结构,15-59岁人口占比约76%,劳动力资源供给充足,这种“移民城市”属性使东莞人力资源具有流动性高、适应性强、市场活跃度大的特点,但也带来了公共服务配套、人才稳定性等方面的压力。
从产业分布看,东莞人力资源结构与制造业深度绑定,近年来正经历从“数量红利”向“质量红利”的转型,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比长期稳定在55%以上,其中制造业吸纳了超400万劳动力,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支柱产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旺盛,随着产业升级,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岗位占比逐年提升,202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同比增长18%,而传统制造业对普工的需求则呈下降趋势,反映出人力资源供给与产业需求的动态调整,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比已提升至42%,现代服务业、数字经济等领域成为吸纳就业的新增长点,但高端服务业人才仍存在供给缺口。
技能水平方面,东莞人力资源呈现“金字塔”结构:基层劳动力规模庞大,但高技能人才占比相对不足,截至2023年,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320万,高技能人才占比约28%,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上海(35%)、深圳(32%)等一线城市仍有差距,职业教育是东莞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现有高职院校5所、中职学校28所,年培养技能人才超10万人,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联合华为、OPPO等龙头企业建设实训基地,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复合型人才短缺问题凸显,企业“招工难”与劳动者“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
政策环境上,东莞近年来密集出台人才新政,从“引才”“育才”“留才”多维度优化人力资源生态,2022年启动“东莞优才计划”,对顶尖人才给予最高1亿元创业资助,对新引进本科以上学历人才发放6万-20万元生活补贴;实施“技能人才之都”建设,对取得高级技师资格的人才给予最高1万元补贴,并建设人才社区、优化子女教育等配套服务,增强人才归属感,通过“粤省事”“东莞人社”等平台搭建线上招聘市场,2023年累计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超500场,提供岗位超80万个,有效缓解企业用工压力。
当前,东莞人力资源面临的核心挑战包括: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2023年制造业平均月薪达6800元,较2018年增长45%),部分传统制造业企业面临“用工贵”压力;年轻劳动力对工作环境、职业发展的要求提高,低技能岗位吸引力下降;大湾区城市间人才竞争加剧,深圳、广州对高端人才的“虹吸效应”明显,但机遇同样突出:随着大湾区建设加速,东莞与港澳、广深的人才流动更加便捷;产业升级催生大量新技术、新职业岗位,为人力资源质量提升提供动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远程办公、灵活就业等新模式拓展了就业空间。
东莞需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结构,一方面通过职业教育改革和技能提升行动,增强劳动力与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的适配性;另一方面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强化住房、医疗、教育等保障,提升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推动人力资源从“规模优势”向“质量优势”转变,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核心支撑。
相关问答FAQs
Q1:东莞制造业企业普遍面临“招工难”问题,主要原因是什么?
A1:东莞制造业“招工难”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一是劳动力供给结构变化,年轻劳动力(“95后”“00后”)对工作环境、职业发展要求提高,更倾向于选择服务业或灵活就业;二是产业升级导致岗位需求变化,传统普工需求减少,但技术工人、研发人才等供给不足,形成“结构性用工缺口”;三是区域竞争加剧,深圳、广州等周边城市提供更高薪酬和更多发展机会,对东莞劳动力形成分流;四是部分企业薪酬福利、工作环境与劳动者预期不匹配,导致岗位吸引力下降。
Q2:东莞如何通过职业教育解决技能人才短缺问题?
A2:东莞主要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协同”模式强化职业教育供给:一是推动职业院校与龙头企业共建专业,如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与华为合作开设“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培养5G、云计算等领域人才;二是推行“订单式培养”,企业根据需求制定课程计划,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合作企业就业,缩短人才适应周期;三是扩大实训基地建设,全市建成市级以上实训基地120个,覆盖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年实训能力超5万人次;四是实施“新型学徒制”,企业为学徒提供带薪培训,政府给予补贴,2023年参与企业超800家,培养学徒1.2万人,有效缓解了技能人才供给不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