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供给预测是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核心环节,其目的是通过对内外部人力资源来源的分析,预判未来一定时期内企业可获得的劳动力数量、质量及结构,为制定招聘、培训、晋升等策略提供依据,科学开展供给预测需遵循系统性步骤,确保预测结果与企业发展需求匹配,以下从六个关键步骤展开详细说明。
明确预测目标与范围
供给预测的首要任务是界定预测的边界和方向,避免盲目性和片面性,需明确三个核心要素:
- 预测目标:结合企业战略规划,确定预测是为了填补岗位空缺、优化人才结构,还是应对业务扩张/收缩,若企业计划未来3年拓展新能源业务,则需重点预测新能源领域的技术、研发岗位供给。
- 预测范围:明确预测覆盖的部门、岗位层级及员工群体,范围可按职能(如研发、销售、生产)、层级(高层、中层、基层)、岗位类型(核心岗位、支持岗位)划分,也可针对特定项目或子公司单独预测。
- 时间跨度:根据战略周期确定预测年限,短期预测(1-2年)侧重现有人员流动和即时招聘,中长期预测(3-5年)需考虑人口结构、行业趋势等外部变量。
此阶段需输出《预测目标说明书》,明确预测的核心问题(如“未来2年核心技术岗位内部供给能否满足需求的80%”),为后续分析提供方向。
收集基础数据与信息
预测的准确性依赖于全面、真实的数据支撑,需从内部和外部两个维度收集信息:
-
内部数据:
- 员工基本信息:通过人力资源信息系统(HRIS)提取现有员工的年龄、性别、学历、司龄、岗位、技能等级、绩效记录等数据,分析现有人才结构的存量特征。
- 历史流动数据:统计近3-5年的员工流入(入职)、流出(离职、退休、调岗)数据,计算关键指标如离职率(主动离职率、被动离职率)、晋升率、内部调动率,判断人员流动趋势,若某部门近两年主动离职率达15%,需重点关注外部供给补充需求。
- 组织结构规划:结合企业未来组织架构调整方案(如新增部门、合并岗位、汇报线变更),明确未来岗位设置及编制需求,避免预测与实际脱节。
-
外部数据:
- 劳动力市场信息:通过政府统计公报、行业报告、招聘平台数据等,获取目标岗位的供需比、薪酬水平、技能要求、劳动力数量(如当地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行业人才储备量)。
- 政策法规环境:关注户籍制度、社保政策、劳动用工法规(如延迟退休政策)对人力资源供给的影响,例如延迟退休可能延长核心岗位的在岗时间,减少外部招聘需求。
- 行业竞争态势:分析竞争对手的人才策略(如高薪挖角、股权激励)、行业人才流动方向,预判外部人才获取难度。
此阶段需建立数据台账,确保数据来源可靠、口径统一,为后续分析奠定基础。
分析内部人力资源供给
内部供给是企业人力资源供给的主体,具有成本低、适配性高的优势,需通过科学方法评估现有人员的潜力和流动趋势:
技能清单法
针对关键岗位或核心人才,建立员工技能清单,记录其专业技能、管理能力、培训经历、职业意向等信息,通过分析技能与岗位要求的匹配度,预判内部可供给的人才数量和质量,某制造企业需预测未来3年数控操作工的内部供给,可统计现有员工中持有高级技能证书、参与过新设备培训的人数,评估其是否满足岗位需求。
人员置换图(继任计划法)
针对管理层或核心技术岗位,绘制人员置换图,明确各岗位的继任者候选人及其准备度(如“立即可上岗”“需6个月培训”),通过分析候选人的数量、能力缺口,预判内部晋升供给,某公司CEO岗位的继任计划中,若有2名副总经理达到“ ready now”状态,则该岗位的内部供给为2人。
马尔可夫模型(Markov Model)
基于历史人员流动数据,构建岗位转移概率矩阵,预测未来各岗位的人员分布,模型公式为:
[ nt = n{t-1} \times P ]
( nt ) 为t时刻人员分布向量,( n{t-1} ) 为t-1时刻人员分布向量,( P ) 为岗位转移概率矩阵(如从“技术员”晋升为“工程师”的概率、从“工程师”离职的概率)。
某企业技术岗位的历史流动数据如下表:
岗位类别 | 技术员 | 工程师 | 高级工程师 | 离职 |
---|---|---|---|---|
技术员 | 70 | 15 | 05 | 10 |
工程师 | 00 | 80 | 15 | 05 |
高级工程师 | 00 | 00 | 85 | 15 |
假设当前技术员100人、工程师50人、高级工程师20人,可预测1年后:
- 技术员供给量 = 100×0.70 + 50×0.00 + 20×0.00 = 70人
- 工程师供给量 = 100×0.15 + 50×0.80 + 20×0.00 = 55人
- 高级工程师供给量 = 100×0.05 + 50×0.15 + 20×0.85 = 29人
人力盘点
结合绩效评估和潜力评估,对现有人才进行分类(如“高潜人才”“绩效稳定者”“待改进者”),识别可快速晋升或转岗的员工,为供给预测提供质量维度参考。
评估外部人力资源供给
当内部供给无法满足需求时,需通过外部招聘、劳务外包等方式补充,外部供给评估需关注可获取性和成本:
劳动力市场供需分析
- 供给量:分析目标岗位的劳动力来源,如应届毕业生(高校专业设置、毕业生人数)、社会招聘人才(行业存量、失业率)、灵活用工人员(兼职、外包),若某行业AI工程师年需求增长20%,而高校相关专业毕业生年增长率仅10%,则外部供给存在缺口。
- 竞争程度:通过薪酬水平、企业品牌、发展空间等指标,评估企业在人才市场的吸引力,若竞争对手提供的薪酬高于行业平均水平20%,则外部招聘难度增加。
招聘渠道有效性分析
统计各招聘渠道(校招、社招、猎头、内部推荐)的历史到岗率、成本、人才质量,预判未来渠道的供给能力,某企业内部推荐渠道的到岗率达30%,且员工留存率高于社招15%,则可加大内部推荐激励。
外部供给限制因素
识别影响外部供给的障碍,如户籍限制(一线城市对非本地户籍人才的落户政策)、技能壁垒(某些岗位需持证上岗)、地域偏好(人才倾向于一线城市或新一线城市),制定针对性应对策略(如提供住房补贴、远程办公选项)。
综合内外部供给与需求匹配分析
将内部供给预测、外部供给预测与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由业务规模扩张、岗位空缺等驱动)进行对比,分析供需缺口:
部门 | 岗位 | 需求量(人) | 内部供给(人) | 外部供给(人) | 净缺口(人) |
---|---|---|---|---|---|
研发部 | 算法工程师 | 20 | 8(内部晋升+转岗) | 10(校招+社招) | 2 |
销售部 | 大客户经理 | 15 | 12(内部晋升) | 5(社招+猎头) | -2(盈余) |
生产部 | 普工 | 50 | 30(自然留存) | 25(劳务外包) | 5 |
注:净缺口 = 需求量 -(内部供给 + 外部供给),负数表示盈余。
通过匹配分析,明确缺口类型(数量缺口、技能缺口、结构缺口)及分布,
- 数量缺口:生产部普工缺口5人,需通过外部招聘补充;
- 技能缺口:算法工程师内部供给8人中,仅3人掌握深度学习技能,需针对性培训;
- 结构缺口:销售部大客户经理盈余2人,可转岗至新开拓的区域市场。
制定供给调整策略与动态监控
根据供需匹配结果,制定针对性策略,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内部调整策略
- 培训与开发:针对技能缺口,设计专项培训计划(如“算法工程师深度学习训练营”),通过内部讲师、在线课程、外部导师等方式提升员工能力。
- 晋升与轮岗:通过晋升填补管理层空缺,轮岗丰富员工技能(如让销售部盈余人员轮岗至市场部),优化人才配置。
- 留任激励:针对核心人才(如高级工程师),实施股权激励、弹性福利、职业发展通道等措施,降低离职率。
外部获取策略
- 招聘计划:明确缺口岗位的招聘渠道(如普工侧重劳务外包,算法工程师侧重校招+猎头)、招聘时间(如校招提前6个月启动)、薪酬范围(参考市场75分位值)。
- 灵活用工:对非核心、临时性岗位(如项目制开发),采用兼职、外包等方式降低用工成本,提高供给灵活性。
动态监控与调整
供给预测需定期回顾(建议每季度或半年),监控关键指标:
- 内部供给指标:实际离职率、晋升到岗率、培训完成率;
- 外部供给指标:招聘到岗周期、渠道成本、人才质量达标率;
- 供需匹配指标:缺口岗位填补率、人才结构优化进度。
若实际数据与预测偏差超过10%(如离职率预测为10%,实际达15%),需分析原因(如薪酬竞争力下降、管理问题),修正预测模型并调整策略。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人力资源供给预测与需求预测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解答:二者的核心区别在于预测方向和关注点不同,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是“以终为始”,基于企业战略目标、业务量、生产效率等,预判未来“需要多少、什么样的人”,解决“要多少人”的问题;而供给预测是“量力而行”,分析内外部“能提供多少、什么样的人”,解决“有多少人可用”的问题,需求预测是供给预测的前提,供给预测是需求预测的落地保障,二者需结合分析才能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
问题2:如何提高人力资源供给预测的准确性?
解答:提高准确性需从数据、方法、机制三方面入手:一是夯实数据基础,建立实时更新的HRIS,确保员工信息、流动数据、组织结构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二是优化预测方法,结合定量方法(如马尔可夫模型、回归分析)和定性方法(如专家访谈、德尔菲法),避免单一方法的局限性;三是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定期校准预测参数(如调整离职率、转移概率),结合内外部环境变化(如行业政策、市场波动)及时修正预测结果,确保预测与实际需求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