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大学人力资源如何支撑学校高质量发展?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8 分钟
位置: 首页 人力资源 正文

华侨大学作为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直属高校,始终将人力资源管理作为支撑学校“侨校+名校”发展战略的核心抓手,围绕“引才、育才、用才、留才”四大环节,构建了系统化、专业化、国际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为学校建设特色鲜明、海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华侨大学人力资源

在组织架构层面,华侨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实行“学校—学院(部门)”两级管理,党委教师工作部与人力资源部合署办公,统筹推进师资队伍建设、人事制度改革、薪酬福利优化等工作,部门内部设人才招聘与配置科、师资发展与管理科、薪酬福利与绩效考核科、人事综合服务科等,形成分工明确、协同高效的工作格局,人才招聘与配置科负责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教职工公开招聘及人事档案管理;师资发展与管理科聚焦教师职业发展、职称评审、师德师风建设及国内外访学支持;薪酬福利与绩效考核科则承担薪酬体系设计、绩效目标考核、社保公积金管理等职能,确保人力资源管理各环节闭环运行。

人才引进是华侨大学人力资源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立足侨校特色,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构建了“顶尖人才(院士、长江学者等)—领军人才(杰青、优青等)—青年拔尖人才(闽江学者、华侨学者等)—青年骨干人才”的分层分类引才体系,针对不同层次人才,学校提供差异化支持政策:顶尖人才给予最高800万元安家费、100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及专属团队组建权限;领军人才提供500万元安家费、500万元科研经费,并解决配偶就业及子女入学问题;青年拔尖人才则享受200万元安家费、200万元科研经费及校内周转房保障,近五年,学校累计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230余人,其中国家级人才35人,省部级人才89人,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为提升引才精准度,学校还建立“海外人才工作站”,在北美、欧洲、东南亚等侨胞聚集区设立联络点,定期举办“侨校人才招聘周”,主动对接海外华侨华人学者。

在人才培养方面,华侨大学构建了“职前培养—职中提升—职后发展”的全周期教师发展体系,职前阶段,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为每位新进教师配备教学科研双导师,通过“传帮带”帮助其快速适应岗位;职中阶段,依托“教师发展中心”开展常态化培训,每年组织教学能力提升工作坊、科研方法研讨会、国际化素养培训班等活动200余场,选派优秀教师赴国内外顶尖高校访学进修,年均支持120名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职后阶段,建立“学术休假”制度,鼓励教师开展深度研究,同时设立“侨校研究专项”,支持教师围绕侨乡经济、华侨华人、华文教育等特色领域开展科研攻关,学校还注重管理服务队伍专业化建设,通过“管理干部能力提升计划”“辅导员职业化培训”等项目,提升行政人员的服务意识和履职能力。

华侨大学人力资源

激励机制是激发人才活力的关键,华侨大学深化薪酬制度改革,构建“基础工资+绩效工资+津贴补贴”的多元化薪酬体系,其中绩效工资占比不低于50%,并与个人业绩、贡献度直接挂钩,在职称评审中,学校实行“代表作”制度和分类评价标准,教学型教师侧重教学成果与育人成效,科研型教师侧重科研成果与学术影响,社会服务型教师侧重成果转化与侨务贡献,打破“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倾向,为鼓励教师扎根侨校、服务侨务,学校设立“侨务工作贡献奖”,对在华文教育、侨乡研究、侨生培养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专项奖励,近三年,学校教师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87项,发表SCI/SSCI论文1200余篇,激励机制的有效实施功不可没。

信息化建设为人力资源管理赋能增效,学校建成“智慧人事”一体化平台,集成招聘管理、薪酬核算、绩效考核、培训报名、人事查询等功能,实现教职工“一人一档”动态管理,招聘系统支持在线简历投递、智能筛选、视频面试,大幅提升引才效率;薪酬系统自动计算工资、社保、公积金,实现“一键发放”;绩效考核系统对接教学科研数据,生成个人年度业绩报告,为考核评价提供客观依据,平台还开通“移动端服务”,教职工可随时查询工资条、请假记录、培训信息等,人力资源服务“零距离”。

相关问答FAQs:

华侨大学人力资源

Q1:华侨大学在吸引海外华侨华人学者方面有哪些特色举措?
A:华侨大学充分发挥“侨校”优势,在海外人才引进上突出“侨”的特色:一是设立“华侨华人学者特聘岗位”,针对具有海外留学背景或与华侨华人社区有密切联系的学者,提供专项经费和科研平台;二是依托“华侨研究院”“华文学院”等特色机构,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吸引从事华侨华人研究、华文教育的海外学者;三是定期举办“世界华侨华人青年学者论坛”,邀请海外青年学者回国交流,搭建合作桥梁;四是提供“侨务服务绿色通道”,协助海外人才解决回国后的侨眷身份认定、侨房政策咨询等问题,增强归属感。

Q2:华侨大学如何平衡高层次人才引进与本土教师培养的关系?
A:学校坚持“引进来”与“育出来”并重,形成“引育结合、动态平衡”的人才发展格局,通过“候鸟式专家”“兼职教授”等柔性引才模式,吸引海内外顶尖学者短期到校工作,带动本土教师成长;实施“青年骨干教师培育计划”,每年遴选30名优秀青年教师给予重点支持,包括科研经费倾斜、导师指导、国际交流机会等,帮助其快速成长为学科骨干,建立“人才流动池”机制,鼓励高层次人才与本土教师组建科研团队,通过项目合作实现“传帮带”,避免“重引进、轻培养”,确保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事业单位考试科技人文知识如何突破备考难点并掌握核心?
« 上一篇 前天
人力资源视频主要讲哪些知识?新手HR能从中获得什么帮助?
下一篇 » 前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作者信息

热门文章

1
系统获取,无需修改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