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分类依据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9 分钟
位置: 首页 事业单位 正文

事业单位是我国特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在提供公共服务、推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优化公益服务供给、提升治理效能,我国自2011年起启动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核心依据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1〕5号),结合事业单位的职能定位、服务对象、经费来源及社会功能等维度,将其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类、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类三大类别,其中公益服务类进一步细分为公益一类和公益二类。

事业单位分类依据

事业单位分类的核心依据

(一)职能定位:区分机构性质的根本出发点

职能定位是事业单位分类的首要依据,直接决定其机构属性和改革方向。

  • 承担行政职能类:依据法律法规授权,履行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监督等职能,相当于“准行政机构”,证监会派驻地方的证券监管局、环保部门的环境监察机构等,其行为具有强制性、权威性,需承担行政责任,这类单位需逐步转为行政机构或行政机构内设机构,今后原则上不再批准设立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
  • 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类: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可由市场配置资源,通过市场竞争获取收入,如工程勘察、设计、招待所、培训中心等,其职能以营利为目的,企业化特征明显,改革方向是转制为企业,撤销事业单位编制,核销事业编制,推动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从事公益服务类: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是事业单位的主体,根据服务需求的可替代性、资源配置方式,进一步分为公益一类和公益二类,公益一类为社会提供基本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公益二类为社会提供公益服务,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如高等教育、非营利医疗等。

(二)服务对象与范围:确定公益服务层次的关键

服务对象的覆盖范围和需求类型,直接影响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细分。

  • 公益一类:服务对象具有广泛性、基础性,覆盖全体社会成员,强调“普惠均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层公共卫生机构(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等,其服务关乎民生底线和社会公平,需政府全额保障,确保资源向弱势群体和基层倾斜。
  • 公益二类:服务对象具有一定特定性或专业性,允许通过市场机制补充供给,普通高等院校、非营利性三级医院、体育场馆(面向专业训练和公众健身)、应用型科研院所等,其服务在满足基本需求外,可针对特定群体提供差异化服务,收费标准需政府指导价管理,收入主要用于公益服务再投入。
  • 生产经营类:服务对象主要为特定市场主体,以商业合同为基础提供有偿服务,如工程设计咨询、检验检测认证、会议服务等,其服务可完全由市场替代,改革后不再保留事业单位身份。

(三)经费来源:支撑机构运行的基础保障

经费来源反映事业单位与政府、市场的关联程度,是分类的重要经济依据。

事业单位分类依据

  • 公益一类:经费由财政全额保障,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收入主要为财政拨款,不收取服务收费或仅收取象征性工本费(如疫苗注射费),乡镇卫生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其运行完全依赖财政支持,确保公益属性不受经济利益影响。
  • 公益二类:经费由财政差额补助,同时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合理收费等渠道补充收入,财政补助根据公益服务任务和绩效考核结果确定,收费标准需经价格主管部门批准,公立大学可收取学费,但学费标准需控制在培养成本以内,差额部分由财政补助。
  • 生产经营类:经费自筹自支,通过市场服务获取收入,财政不再拨付经费,逐步实现“断奶”,推动其参与市场竞争,如宾馆、招待所等需自负盈亏,若无法持续经营则依法破产清算。

(四)社会功能:公共服务体系的角色定位

在公共服务体系中的功能差异,决定了事业单位的分类归属。

  • 公益一类:属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者”,承担政府兜底责任,保障公民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如义务教育、基本养老服务等,其服务标准需政府统一制定,确保均等化。
  • 公益二类:属于“公共服务协同供给者”,在政府主导下引入市场机制,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如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通过竞争激发活力,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
  • 生产经营类:属于“市场竞争参与者”,不属于公共服务范畴,其职能需通过市场化改革交由企业承担,避免与民争利,优化公共资源配置。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目标与意义

通过分类改革,旨在实现“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明确事业单位功能定位,优化布局结构,公益类事业单位聚焦主责主业,强化公益属性;生产经营类单位转制为企业,激发市场活力;行政职能类单位回归行政体系,提升行政效能,这一改革有助于减轻财政负担,提高公益服务质量和效率,推动公共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

相关问答FAQs

Q1:事业单位分类后,公益一类和公益二类在人员管理上有何区别?
A: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实行严格的编制管理,人员经费由财政全额保障,岗位设置以专业技术岗和工勤岗为主,聘用制和终身制并存,绩效考核侧重公益目标完成度和社会效益;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实行编制备案制或动态调整,财政差额补助,人员经费部分自筹,岗位设置可灵活增加管理岗和经营岗,绩效考核引入市场评价,允许部分人员实行协议工资制,激励与公益服务贡献挂钩。

事业单位分类依据

Q2: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后,原有的国有资产如何处理?
A: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转制时,需进行清产核资、资产评估和产权登记,明确资产权属,根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转制企业的国有资产可采取产权转让、划转、作价入股等方式处置,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职工安置方面,需依法解除劳动合同,支付经济补偿,接续社会保险关系,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职工可实行内部退养,保障职工合法权益。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格力人力资源管理
« 上一篇 09-22
深圳市辉煌人力资源
下一篇 » 09-22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作者信息

热门文章

1
系统获取,无需修改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