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集团作为国内曾经的龙头房企,自1996年成立以来,依托快速扩张战略实现了规模的跨越式增长,而其人力资源管理在支撑这一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同时也因行业周期与自身经营问题暴露出诸多短板,以下从招聘配置、培训开发、绩效管理、薪酬激励、员工关系等维度,系统分析恒大集团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问题及启示。
招聘与人才配置:规模优先下的结构失衡
恒大在高速发展期(2010-2020年)采取“规模优先”战略,人力资源配置以“快速补员”为核心,通过大规模校园招聘(如“万人计划”)吸纳应届生,构建基层梯队;以高薪挖角行业成熟人才,尤其在地产、金融、健康等领域快速组建专业团队,这种模式在短期内满足了全国项目扩张对人才的需求,但也导致人员结构“头重脚轻”:截至2020年,恒大员工总数超13万人,其中基层操作岗(如工程、销售)占比超70%,而战略规划、风险控制等高端人才占比不足5%,跨区域项目快速复制导致人才属地化不足,外派管理人员与本地团队文化融合度低,进一步加剧了管理效率损耗,2021年债务危机爆发后,大规模裁员与项目停滞使人员冗余问题凸显,2022年员工数量骤降至3.5万人,但“被动优化”未能解决核心岗位人才短缺的结构性矛盾。
培训与人才开发:体系化建设的不足与尝试
恒大早期通过“恒大学院”搭建了分层培训体系,针对新员工开展为期1-3个月的入职培训(含企业文化、制度规范、业务技能);针对中层管理者实施“领导力发展计划”,引入外部咨询机构开展管理课程;对高管则组织国内外标杆企业考察研修,培训内容与实际业务脱节问题突出:销售岗培训侧重话术与逼单技巧,忽视客户需求分析与长期关系维护;工程岗培训聚焦标准化流程,但对新技术(如绿色建筑、智能建造)的覆盖不足,培训效果评估机制缺失,多以考试结果为唯一标准,未能转化为员工绩效提升,危机爆发后,培训预算削减超80%,内部讲师团队流失,人才开发体系几近瘫痪,导致新业务(如新能源汽车、文旅)拓展时面临“无人可用”的困境。
绩效管理:结果导向下的短期行为与风险忽视
恒大的绩效管理体系以“结果导向”为核心,采用KPI(关键绩效指标)考核模式,核心指标聚焦销售额、回款率、利润率等短期财务数据,区域公司销售团队的KPI中,销售额占比50%,回款率占比30%,剩余20%为客户满意度;工程团队则重点考核工期达标率与成本控制率,这种模式在行业上行期有效激发了团队斗志,但也埋下隐患:为达成业绩指标,部分区域出现“捂盘惜售”“低价倾销”等违规行为;工程团队为压缩成本,忽视施工质量,导致项目交付后维权事件频发,考核周期以季度为单位,缺乏对长期价值的评估(如品牌声誉、客户生命周期价值),员工普遍存在“重短期业绩、轻长期发展”的倾向,危机来临时难以形成风险应对合力。
薪酬与激励机制:高激励背后的高依赖与脆弱性
恒大薪酬体系以“高底薪+高提成+年终奖”为特色,在行业黄金期极具吸引力,销售经理底薪可达行业平均水平的2倍,提成比例为销售额的1%-3%;核心高管薪酬与年度业绩强挂钩,2020年部分区域总裁年薪超千万元,长期激励方面,恒大曾推出股权激励计划,但覆盖范围不足管理层总数的10%,且行权条件与短期业绩绑定,未能起到“绑定核心人才、共享长期价值”的作用,2021年危机爆发后,薪酬拖欠、年终奖缩水成为常态,2022年员工平均薪酬降幅达40%,核心人才流失率飙升至35%(尤其是财务、法务、战略等关键岗位),高激励模式在顺境中吸引人才,却因缺乏可持续性在逆境中加速人才流失,形成“激励依赖”的恶性循环。
员工关系管理:强管控文化下的信任危机
恒大企业文化强调“艰苦创业、无私奉献”,通过军事化管理、统一着装、晨会宣誓等方式强化员工认同,但这种“强管控”模式忽视了员工个体需求,基层员工普遍反映“996”工作强度大,加班补贴却按最低标准发放;跨区域调动频繁,部分员工1年内被调派3个不同城市,家庭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危机爆发后,员工沟通机制失灵,薪酬调整、裁员政策等信息通过内部通知“一刀切”下达,缺乏透明解释,导致劳资纠纷激增,2022年,恒大各地员工因薪酬拖欠发起的劳动仲裁案件超5000起,企业内部信任度降至冰点,进一步削弱了团队凝聚力。
恒大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归纳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恒大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可归纳为三点:一是“重规模、轻结构”,盲目扩张导致人员冗余与核心短缺并存;二是“重短期、轻长期”,绩效与薪酬过度聚焦短期业绩,忽视人才长期发展与风险积累;三是“重控制、轻关怀”,强管控文化忽视员工诉求,危机应对中缺乏人文关怀,加剧组织动荡。
恒大绩效管理核心指标示例(按层级划分)
层级 | 考核维度 | 具体指标 | 权重 |
---|---|---|---|
高层管理 | 战略目标达成 | 利润率、市场份额、新业务营收占比 | 60% |
风险控制 | 负债率、项目合规率、安全事故次数 | 40% | |
中层管理 | 团队业绩 | 部门KPI完成率、回款率、成本节约额 | 50% |
团队建设 | 核心员工留存率、下属培养达标率 | 30% | |
跨部门协作 | 协作任务完成及时率、协作满意度评分 | 20% | |
基层员工 | 岗位任务完成 | 销售额/工程量、任务完成率、差错率 | 70% |
客户/内部满意度 | 客户投诉率、同事协作评分 | 30% |
FAQs
恒大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对其扩张阶段起到了哪些作用?后期暴露了哪些问题?
答:作用:①快速聚集人才,通过高薪酬、高提成吸引行业精英,支撑全国200多个城市的项目布局;②激发团队动力,结果导向的绩效管理在行业上行期推动销售额年均增长30%以上;③标准化培训体系保障了基层执行力,快速复制“恒大模式”。
问题:①人员结构失衡,基层冗余与高端短缺并存,抗风险能力弱;②短期激励机制导致员工行为异化,为达成业绩忽视合规与质量;③危机应对能力不足,缺乏人才储备与沟通机制,爆发债务危机后人才流失与劳资纠纷加剧。
恒大危机后,人力资源管理可能面临哪些挑战,如何优化?
答:挑战:①核心人才流失严重,财务、法务等关键岗位空缺;②薪酬体系重构困难,资金压力下难以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③员工士气低落,组织文化重塑难度大;④遗留劳资纠纷与员工安置问题处理复杂。
优化建议:①精简人员结构,聚焦核心业务(如保交楼),剥离非必要岗位;②建立“短期保障+长期绑定”的薪酬机制,如基础薪酬+项目奖金+延期支付,缓解现金流压力;③加强内部沟通,通过透明化信息传递与人文关怀重建信任;④推动人才转型,针对存量员工开展新业务技能培训(如城市更新、代管代建),提升组织适应性。